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潘认若 ‖ “三个服务”激活地方志生命力——四川省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

作者:潘认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07 15:49:23 浏览次数: 【字体:

“三个服务”激活地方志生命力

四川省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

潘认若

提  要: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既是地方志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地方志事业的生命所系。2018—2019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部门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围绕党政决策、经济发展、人民需求,从思想观念、开发转化、传播平台、借智借力等方面入手,狠抓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激活地方志事业“一池春水”,赢得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赞誉。

关键词:地方志 开发利用 经验 四川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资料文献,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要求,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要“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工作”。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志工作机构履行“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职责。2018—2019年,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忠实履行法定职责,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狠抓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激活地方志事业“一池春水”,为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方志力量。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新华社记者张铎 摄,图片来源:人民网)

积极探索的创新实践

1

围绕党政决策主动献智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从地方志行业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功能,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深入开发利用地情资源,服务文化强省战略,制定《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从巴蜀文化保护、记载、挖掘、传承、服务等11个方面发力,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出台《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从乡村文脉保存、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传承3个方面,提出13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积极编纂出版《川剧志》《川酒志》《黄龙志》等特色志书,丰富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为传承改革开放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主动作为,编纂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该书是四川全省系列纪念活动中率先实施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联合省直机关工委、教育厅、团省委、四川日报社开展“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作品征集,出版《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为庆祝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编纂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巴蜀史志》“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讲述熊猫故事,弘扬巴蜀文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多个市(州)地方志办采取提供地情史料、建设教育基地、开展教育讲座等,服务主题教育,增强教育实效。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雅江、都江堰、洪雅、康定、纳溪、江油篇等脚本核校工作,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创办《资政参阅》《四川要闻》,积极撰写资政报告,向省委提交《关于在治蜀兴川进程中推进文化建设的建议》,全省地方志工作部门44篇资政报告获当地主要领导批示,24篇纳入相关部门工作内容。兴文县红军岩小学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托起明天的太阳”红色文化传承举措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批示,并受到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高度赞誉。省关工委执行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原省长张中伟批示全省关工委学习借鉴。

2

围绕促进发展精准发力

为发挥志书在招商引资、交流合作中的宣传作用,服务全域开放战略,四川省地方志办认真梳理出聚焦四川改革开放的《发展改革志》《对外经济贸易志》,介绍四川特色文化的《川菜志》《川酒志》《川剧志》等19种地方志书,主动与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外事侨务办、省侨联等29个省直部门联系,征集需求意见,免费上门赠送。向全国各省志办、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党政机关及公共图书馆,109所高校和图书馆赠送《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近3000套,为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先后向党政机关、学校等赠送志书及地情读物7670册。继续推进《四川乡镇简志》编纂,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家谱族谱征集,大力宣传优良家风家训,弘扬文明乡风,2018年全年共征集到120余份珍贵家谱族谱。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历史文化挖据整理宣传,擦亮“川字号”产品金字招牌。绵阳市启动全市名镇志、名村志编纂,乐山市规划编纂乐山中药材、茶叶、名食等系列农产品地情丛书,巴中市组织“地方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研讨,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建成四川方志馆川大分馆,开全国校地共建方志馆藏先河;22个市县方志馆开放,建成12个乡(镇、街道)情馆和89个村(社区)史馆,完成39部县志数字化及上网查阅,增强服务便捷性。威远县陆续建成开放新店镇“五味居”镇情馆、四方村文化陈列馆、威远县知青纪念馆,三台县积极参与乡村讲习所展陈设计,珙县出版《文化大发展视野下的农耕传习与共享》,留住乡愁记忆。宜宾市南溪区、武胜县、宣汉县主动从历代旧志、当代县志和地情文献资料中挖掘文化内涵,分别指导(南溪)裴石镇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武胜)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宣汉)巴山大峡谷建设,助推乡村旅游。

第二轮《四川省志》部分特色志
3

围绕人民需求积极作为

紧跟时事热点,针对舆论焦点,结合群众关注点,及时挖掘、整理、宣传历史文化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18年春节前,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身披“擦尔瓦”和自购“唐昌布鞋”,央视春晚中的“亮花鞋”节目和平昌冬奥会“熊猫大木偶”表演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省地方志办针对这一系列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符号,立即查找地方志文献资料,迅速采写文章,宣传地方文化,被多家媒体转载,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积极与人民网、新华社四川分社、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联系,2019年权威官方媒体宣传报道省地方志办信息350余条;主动与有关媒体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2019年刊发我办组织撰写的地情文章150余篇,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喜马拉雅联合制作播出《舌尖上的四川》《川菜志》《川酒志》《方志四川—大熊猫篇》《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等音频节目近300集,播放量达265万次。紧盯重大工作精心策划,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开设“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振兴”“地理标志产品”“家风家训”“蜀中人物”等30余个专栏,传播巴蜀优秀文化。联合成都市地方志办及所属3个区在成都人流聚集的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等地开展街头送文化活动,向群众赠阅图书2万余册(套)。鼓励、指导各市(州)、县(市、区)全方位开展地方志文化宣传。宜宾“史志七进”纳入党委宣传重点工作,内江每月举办“史志大讲堂”,“威远史志”微信公众号长期排名全国史志类新媒体前三位,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了方志工作影响。

2019年9月28日,成都宽窄巷子宣传点,四川省地方志办主任陈建春(左二)、副主任赵行(左四)、机关党委书记邓瑜(左五),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志刚(左三)向游客赠送图书(潘认若 摄)

致力服务的经验体会

1

解放思想是关键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首需破除“闭门修志”传统意识。为此,四川省地方志办从解放思想抓起,结合四川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契机,围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主题展开学习讨论调研。办党组逢会必讲解放思想,领导带头破除“盆地意识”,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到基层开展工作调研,组队赴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观见学,让全体干部拿起“广角镜”,戴上“全球眼”,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视角重新审视工作,充分认清资源富集优势,从而树立与“方志乃一方之全史”相匹配的大文化观,坚决克服“地方志部门就是修史编鉴”“宣传地方志就是宣传地方志业务”的狭隘观念,自觉站在全省工作大局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把拥有的文化宝藏开发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字、音频、视频,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养料,让历史的智慧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

2

开发转化是基础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严谨的体例、严格的规范、严肃的史实等,确保其“存史”的价值地位,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其广泛的运用传播。因此,必须做好开发转化的基础性工作,让地方志成果成为喜闻乐见的“产品”,才能“志”尽其用。2018年以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着眼大众需求特点,依托现有成果,竭尽全力抓好开发转化工作。一是每部志书出版前,组织责任编纂、责任总编等力量撰写“三个一”转化文章,即撰写一篇出版信息、一篇解读文章、一篇编纂体会,提高编纂队伍业务素质,方便志书成果推广运用。二是挑选富有特色的志书,选取大众关心的内容进行通俗简化,先后将《四川省志·川菜志》《四川省志·川酒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等制作成文字、音频、视频等专题节目,受到大众广泛欢迎。三是针对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事件等,及时挖掘历史智慧,撰写资政专报。先后针对乡村振兴、治蜀兴川、金沙江堰塞湖排险等,组织力量根据志书记载的史实撰写9期资政专报,解析古人治蜀成败得失,提供四川减灾救灾历史借鉴,为各级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提供历史智慧。四是策划专题组织转化,先后策划了“蜀中人物”“民族风情”“传统村落”“地理标志产品”“二十四节气档案”“十二月花令”等20余个转化专题,发动全省地方志系统干部和专家学者、史志爱好者等,积极围绕专题撰写文稿,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彩助力。

《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音频专辑

3

传播平台是桥梁

有了好的地方志“产品”,如何实现“产出”和“需求”精准对接,传播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四川省地方志办自觉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高度,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2019年访问量达1893万人次;开通“方志四川”人民号、澎湃号,形成“两微、五号、一网、一台、一刊”(“方志四川”微博、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网络电台及四川省情网、《巴蜀史志》电子版)新媒体宣传矩阵,信息发布提质提速增量,增强了地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8年,“方志四川”微信平台共发布文章1800多篇,阅读量59万多次,阅读人数13万多人次,微信关注用户总数2866人,比2017年增长2倍,净增1900人。2018年,“方志四川”头条号共发布文章1631篇,阅读量192万次;“方志四川”头条号自开通以来文章累计阅读量403万次,粉丝数7590人,比2017年增长2倍。2019年发布文章9500余篇(其中历史文化类文章近3000篇),阅读量2908万人次。

四川省地方志办“两微五号一网一台一刊”新媒体矩阵

4

借智借力是佳径

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强有力的人力物力作支撑。地方志作为同级政府的小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预算经费少、编纂任务重”现象,加之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现有人力财力保障与加强开发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四川省地方志办立足实际,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从传播平台到人才建设,主动向主流媒体借智借力。积极与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喜马拉雅FM开通“方志四川”官方电台,联合制作发布音频节目,首批以《川菜志》《川酒志》为依托,陆续推出50集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让厚重的巴蜀文化、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民风民俗,用百姓易于接受、乐于聆听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四川封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签署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开设“地方志”专版,并在《华西都市报》整版刊发“四川地方志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地情文章。绵阳市地方志办与《绵阳日报》《绵阳晚报》合办“事说绵阳”“读古今”专栏,定期编发历史文化稿件。积极邀请本土作家田闻一、王怀林、二毛等在“方志四川”微信、《巴蜀史志》期刊开辟专栏,助力地方历史文化宣传。《巴蜀史志》期刊主动与中国知网、国家哲社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博看网等期刊网站和数据库合作,拓宽巴蜀文化受众面。加强与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四川电视台、川报观察、封面新闻等权威官方媒体纵向沟通、横向联系,主动策划选题,积极配合采编,“报纸上有稿、电视上有影、电台里有声、新媒体上有互动”的地方志文化立体传播格局正在形成。

《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2018年以来,四川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距领导要求、事业追求、群众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一是思想上还不够解放,部分人员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全局意识、大局意识还不够强,市(州)、县(市、区)之间对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差别较大,个别地方还存在推着走、拉着走的现象。二是机制上还不健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硬性的、具体的规定和考核指标,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影响开发利用工作系统性、持续性推进。三是产品开发投入不足,省、市、县三级缺乏具体项目经费支撑。四是人才素质结构亟待改善,对地方志成果蕴含的历史智慧的挖掘提炼不够,在服务对接上还不紧密,等等。

加强开发利用的思考

1

强化依法治志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

地方志是官书、官责、官修。“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赋予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同样是“官责”,需要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应把加强依法治志作为坚强支撑,从法治和政策层面,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破解工作难题,尤其是开发地方志资源所需项目资金难题。可充分利用第二、第三轮修志空档期,从国家层面制定印发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或政策性文件,明确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有序推进开发利用工作向深度开掘。同时,应立足当前条件,积极行动,加强向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力度,努力争取更大支持;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加大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力度,以更大的作为赢得党委、政府的更大支持。

2

着眼强基固本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是根本。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稳定人员和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单位内部人员的力量和积极性,同时建立地方志资源人才库,定期搜集、整理、汇总、研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事项。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加强方志学、文献学、图情学、新闻学相关学科的学习,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拓宽干部的视野,提升专业水平,改善队伍知识结构。三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文化部门合作力度,实行专职人员和聘请专家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中坚骨干力量为重点,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向新闻媒体、文化企业和社会各界借智借力,聚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3

紧扣中心环节

强化“资政、教化”职能

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中指办提出的“地方志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导向进行改革”的思路,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坚定“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继续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注重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资政材料撰写水平,主动作为,为各级部门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翔实史料,为党委、政府各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主动融入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方志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中心环节,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气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对古建筑、古村落、“非遗”项目、特色民俗等的挖掘和传播,留存农耕文明印记;开展家谱族谱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人民溯源寻根提供文献依据;开展丰富多样的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推广活动,主动为机关干部、学生、群众等群体提供爱国爱乡教育的地情读物。

4

突出重中之重

创新开发利用方式

一是继续加强方志馆(室)建设。地方志机构要积极争取、主动作为、统筹规划,力争把方志馆(室)建设成为宣传展示地方志资源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二是继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地情库、地情网站建设,立足网络,将已出版的地方志资源上网发布,构筑地方志资源数字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地情资源信息共享,实现方志资源网上可查阅、可检索、可复制,便于社会各界查阅利用。加速推进新媒体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容量大、传播快、使用便捷等优势,为社会与广大群众提供全面系统的地方志资源信息服务。三是强化地方志工作宣传力度。通过与电视台、电台合作,拍摄专题片,制作专题节目;与报社合作,开辟方志知识专栏;举办地方志知识讲座或方志成果展览;与教育、经济、旅游、文化等部门合作,提供翔实丰富的地情资料,编纂丰富的地方志读物和地情书籍等;拓宽方志成果发行渠道和发行方式,加强地方志文化宣传力度。

(原刊于《中国方志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7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潘认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综合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