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 18:30:52

《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生动铸魂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1-05-11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生动铸魂

  以史为鉴、开拓未来,是中国石油的光荣传统。日前,中国石油第一部记述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志书——《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出版。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石油在千方百计确保灾区成品油和天然气充足供应的同时,不惜代价,不讲条件,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用实际行动切实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三大责任,兑现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庄严承诺。

  《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从客观的角度,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中国石油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历程,是一本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志书。

  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客观纪事,生动铸魂。启迪现在,呈给未来。

  2010年1月,集团公司办公厅决定在原先呈报国资委抗震救灾志有关分卷资料长编的基础上,启动《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在集团公司办公厅统一组织下,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和以西南油气田公司、四川销售公司、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为代表的川渝陕甘地区承担抗震救灾和油气保供任务的企业,组成了强有力的编纂队伍。

  该志书编纂工作得到了国资委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说,相信《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的编辑出版,为中国石油进一步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激励广大员工共同把企业做强做大,将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客观纪事,生动铸魂。本着这一原则,《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详细记述了地震灾害给中国石油造成的损失,中国石油全力开展生产自救、积极参与社会救灾、妥善安置灾区员工及家属、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大力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史实。

  《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真实再现了中国石油在抗震救灾中的第一现场、第一速度、第一时间和第一决策,反映出中国石油“铁人队伍不怕难,心系灾区保供应,山塌路断油不断,身背肩扛永向前”的负责任形象。

  据编纂工作组人员介绍,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共收集和查阅各类相关文字资料100多万字,图片1000余幅,召开专家评审会和专题讨论会10余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400余条。为保证志书编纂“高质量、高水平”,集团公司办公厅还特邀专家辅导讲课。

  一部志书诞生的过程,也是精神洗礼的过程。“抗震救灾精神支撑着我们,一线抗震救灾英模激励着我们,大量激动人心的史料一次次让我们感受到心灵深处的触动。”一位编纂人员说。

  汶川抗震经验弥足珍贵,对今后中国石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汶川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各部门和企业迅速采取措施,查清受损情况,做好伤员救治、人员安顿和队伍稳定等工作。震后两小时,中国石油总部召开应急协调紧急会议,启动中国石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及相关应急机制,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整体部署。

  在人员紧急搜救方面,把救人作为头等大事,紧急派出十多支搜寻小分队,深入重灾区开展搜救。截至2008年5月17日,中国石油失去联系的374名员工及12辆运输车全部找到。

  在紧急驰援灾区方面,2008年5月12日下午,中国石油将原计划运往海外项目现场的18部T—700型海事卫星电话紧急转运四川,为国务院领导和国务院应急组的应急指挥和救援通信提供支持。同时,派出3支专业抢险队伍以及300多名专职医护人员、110多台专用抢险装备驰援灾区。次日下午,中国石油抗震救灾现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在确保灾区油气供应方面,地震当晚,中国石油发出特急明传电报,要求各企业确保灾区油气稳定供应。通过公路、管道、铁路和水路等方式,向灾区紧急调运成品油资源。灾区所有可使用的加油站24小时不间断供油。成立十多支“前线供油突击队”,紧跟道路工程队和救援队同步挺进。

  在努力恢复生产方面,中国石油迅速组织各级抢险救援队伍78支近2000人奔赴灾区和生产一线抢修生产设备,排查安全隐患。震后3小时,四川销售公司351座位于重灾区的加油站恢复供油;震后22小时,承载川渝地区70%以上成品油输送任务的兰成渝管道全线重新启输;2008年5月13日,南充炼油化工总厂恢复生产;2008年5月17日,灾区天然气产量全面恢复。

  汶川地震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生产自救,以及有力、有序、有效的支援地方抗震救灾,全面检验了中国石油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2003年以来,中国石油积极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制度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工作机制。

  同时,注重应急抢险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充实抢险设备,加强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工程抢险、管道抢修、海上救援、消防和危化品抢险等集团级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成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坚强力量。持续不断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增强了企业领导的应急意识和应急指挥技能,强化了应急队伍的素质和实战能力,培养了企业员工生产自救和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石油连年投入大量资金,落实科技防灾减灾措施,开展隐患治理。连续开展安全基础年活动,从设计、施工等源头上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各项基础设施可靠,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抗震救灾油品供应“生命线”的兰成渝成品油管道,科学规划和选线使管道多绕行100 多千米,避开了地震断裂带和地震中心区。强烈震感没有对管道造成重大破坏,在地震后成为抗震救灾油品供应主渠道,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重要贡献。

  加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是落实中国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然需求和优先要务。

  当前,中国石油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战线范围广,各生产经营单元高度分散,任何环节疏忽都可能引发事故。因此,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落实中国石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然需求和优先要务。

  在组织《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编纂过程中,通过各种案例,回顾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居安思危,集团公司办公厅应急协调办公室也提出了诸多思考建议。

  其一,中国石油要在已有的应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应急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建设,为指导企业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完善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建立更加统一规范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其二,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近年来,中国石油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抗震救灾应急工作的验证情况看,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继续提高,继续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仍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石油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应急工作情况有所变化,应急预案需要改进和更新。

  其三,加强应急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各级应急资源库的基本配备。企业及各生产经营单位应以员工逃生、自救、早期处置所用应急器材为重点,建立分级、分类应急资源标准配置,扩大应急器材配备面。对于大型应急抢险装备设施资源,可建立区域性联合应急救援基地。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和相关企业的应急资源,签订互助协议,建立健全应急保障联动协调机制,确保应急救援力量落实。

  其四,加快应急工作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应急工作关键性技术纳入科技规划。大力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应急技术研究,把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科技发展规划。引进、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应急技术和应急装备,提高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和现场救援的技术保障能力,以及应急培训和演练的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集成现有多方面信息化成果,发挥整体效能,加快中国石油应急平台建设和成果应用。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鼓舞中国石油员工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

  汶川地震后,中国石油在履行抢险自救、恢复生产、保障油气供应企业职责的同时,全力支援灾区抢险救灾。

  抗震救灾期间,中国石油先后派出抢险和医疗队伍52支1300多人,投入车辆和各型装载、挖掘设备237台套,救出或参与救出生还人员27名,疏散、救治伤员3800余人,搜出遇难者遗体186具,拆除灾区危房8.76万平方米,平整场地约24万平方米,倒运土石方10.15万立方米,制作临时住房、活动板房4.08万平方米,抢修、恢复道路6420米,为灾区提供棉被、食品、帐篷、药品、医用氧气、办公设备等总价值约1181万元的急需物资,支援各种急需设备4300多台套,捐款3.2亿元。

  正如《汶川特大地震中国石油抗震救灾志》序中,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股份公司总裁周吉平写道:从20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到70年代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8年抗击南方低温冰冻灾害,特别是这次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国石油人面对惨烈的灾难和极其严重的困难,挺身而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所表现出来的讲政治、顾大局、负责任的形象,都充分证明了中国石油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队伍,是一支摧不垮、打不乱、战无不胜的“铁人”之师。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中国石油上下各级领导干部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百万中国石油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生动演奏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雄浑乐章,大灾面前彰显大爱。

  地震灾难已远去,但中国石油的抗震救灾精神将成为百万石油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不断提升中国石油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水平,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凝聚巨大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