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端午节情思‖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四川省芦山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03 21:06:26 浏览次数: 【字体:

端午节情思

李腾鹏

年近耄耋,每到端午,总会想起年幼时。

小时过端午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幼时,除了春节、中秋,一年中的农历节庆就数端午了。

端午的头天,母亲就会忙过不停。割粽叶,洗粽叶,包粽子。母亲身体不好,但总是拖着她那疲惫的身躯,为家人包出各种各样的粽子。

腊肉切成细粒,加上嫩豌豆,混在酒米中,放入食盐、味精、五香粉等调料。煮熟后,吃起来,既有腊肉的咸香,也有嫩豌豆的清香,还有酒米的软糯。这种粽子我们都喜欢吃,还常常给邻居们分享。母亲的手艺也常常受到邻居们夸赞。

鲜肉切成薄片,用酱油、食盐、五香粉等腌制。酒米淘好,混入少许酱油、食盐、味精。包粽子时夹一片肉,放在中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

家庭成员中也有不喜欢吃有肉的粽子的,母亲会给他们包没肉的白粽子。粽子煮好后,将红糖蒸化,浓浓的糖汁泼在粽子上,甜糯相趣,又是另一种口味。

煮粽子时,还要煮入咸鸭蛋、整包的大蒜。据说,大蒜可以排毒。至于为什么要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

父亲是文化人,给我们讲述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他说,这种习俗源于纪念战国时楚国左徒屈原。屈原生活在秦国富强东扩的时代。他从楚国的安危出发,主张“举贤授能”,挽救楚国的衰败局面,但由于楚怀王及其子顷襄王的庸懦无能,任用佞臣,屈原遭流放。后楚灭,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老百姓自发划船打捞,终未捞到。又恐怕尸体被鱼虾吃掉,于是拿米团投入江中,以饱鱼腹。从此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端午早晨,父亲会把一束束的艾叶、菖蒲挂在门枋上,并喷上雄黄酒。说是可除有害虫子,图个平安。还把雄黄酒抹在我们脸上,说可辟邪。

记得那时端午节中午,母亲总会做一道蒜泥猪头肉,现在想来,可能一是猪头肉便宜,二是大蒜祛毒的原因吧。大人们会喝雄黄酒,说喝雄黄酒会驱除邪祟,不怕狼虫虎豹。还说,《白蛇传》中,白蛇就是端午节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形的。

端午节,男女老少差不多都要挂香包子(一种装有香药的香囊)。端午节前,姐姐、嫂子们就会做各种各样的香包子。有用绸缎缝制成圆形、方形、菱形,上绣花鸟鱼虫的,还有用笋壳折叠成菱形四方体,用各色丝线缠成各种图案的。我们小孩子总是享有特权,一个人要挂上三四个。有做得漂亮的,就会在小朋友中炫耀。大人们说,香包子能避邪驱瘟,所以要我们都挂上。

端午节,新婚夫妇回娘家打伞是农村习俗。凡头年端午节后结婚的新婚夫妇,到端午这天都要回娘家打伞。一到端午,官路上就会看到一对一对的年轻夫妇,背着编织得极精致的二斗背(蔑编的容积为二斗的背篓),回娘家。背篓里一般会装上一块二刀肉,二十多个粽子。娘家丈母娘会给新郎、新娘各买一把伞。据说,这样的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

现代社会,端午节新婚夫妇回娘家打伞再也不背二斗背了。习俗没改变,只是不再背背篓走路,而是将礼品放在箱子里,骑摩托车或开小汽车了。

端午节,门上依旧挂艾叶、菖蒲。部分人还自己包粽子,但很多人已经到超市里买现成的粽子了。超市里的粽子样式多,口味也多。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会包粽子。

现在的端午节,很少有人挂香包子了。手工做香包子的人见不着了,大概此技艺也近乎失传了吧。

有些习俗逐渐淡化了,而划龙舟的习俗近年来每年都在上演。

青衣江上,阶梯电站拦水形成多个湖泊,为划龙舟比赛创造了条件。雨城西康码头、芦山飞仙湖,一声令下,数十龙舟竞发。艘艘龙舟,划桨频舞,奋勇争先。围观者助威声、呐喊声震天撼地,场面恢弘。

2008年,国务院把端午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古老的文化习俗因法规的确立而弘扬光大。

端午节,人们会通过划龙舟、吃粽子、挂香囊等民俗活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结。

如今的端午节,越过越有现代味了,但在我们这一辈人看来,似乎缺少了一点古老的情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四川省芦山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