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月是故乡明‖杨平
月是故乡明
杨 平
月光如水,洒在故乡的山梁河川,月光似梦,带我走进故乡诗画般的田园,几十年的离别,让我的思念,像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像长江之浪汹涌澎湃,走遍神州大地,阅览锦绣万千,谁能忘怀故乡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谁能忘怀那皎洁的月光曾让我梦绕魂牵……
故乡的月映照在少年的心上: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光秃秃的山梁上奔跑着我们一群群猴儿般的小孩,抓石子、踢毽子、打“老虎”、炼“狗油”、滚铁环……五花八门的活动土得掉渣,但我们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尤其是月光明亮的夜晚,三五孩童捉起了迷藏,你躲我找,我寻你藏,村边的草场、房舍的角落不时响起银铃般的笑声和欢呼声,那种快乐,那种自由自在,似与天籁齐鸣,似同嫦娥共舞,人间变成了仙境,纯净而自然。
故乡的月映照在青年的心上:十八九岁的我高中毕业,扎根家乡,参加生产队劳动,和叔叔伯伯们耕田耙地,栽秧打谷,挑粪种菜,争先恐后,练一颗红心,滚一身泥巴,在广阔天地里辛勤劳作。我忘不了,月亮挂在夜空,启明星眨着眼睛,我手扶犁头,吆喝着牛儿在水田里耕耘,一轮轮泥,一槽槽水,在皎洁的月色中闪闪发亮;我忘不了,青年突击队那鲜红的大旗在月光中迎风飘扬,改土造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十字镐飞舞,羊杠子土(膨胀土)挖走,填上厚实肥沃的泥土;我更忘不了兴修水利、挖堰塘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几百人挖的挖,挑的挑,筑坝的号子震天响,四人一组抬起,石夯随着号子飞快起落,砸得大坝咚咚叫。夜以继日,月光中,黑压压的人群似千军万马,清静悠闲的广寒宫啊,早已惊掉了羞涩朦胧的面纱。
故乡的月送我走出了小山村,怀揣芬芳的一抹月光,我几十年生活在异地他乡,乡愁难解啊,多少个中秋夜,久远的深情如潮而至,点点滴滴,都是故乡的回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故乡的变迁却让我欣欣然载歌载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醉时同交欢”,醒后更畅快,那是因为故乡走上了康庄大道,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故乡的月更亮,更圆。
不久前,我回了一次故乡,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绿荫蔽日,破旧的干打垒住房早已变成了红砖碧瓦钢筋水泥建造的小洋房,机耕机种,庄稼绿油油,吃穿不用愁,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烧上天然气,过去人们梦想“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美梦成真。如今走在乡下,月明星稀,树影婆娑,鸟语花香,那是多么惬意而令人神往,难怪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中人们频频下乡,是去氤氲在那新鲜如森林般呼出的氧气里,还是去享受那没有污染的农家生活?淡淡月色,清凉的月光,诗意般的景象,让人们丢掉了堆积在冰冷的城市一隅的游离,安慰了那一颗颗充满乡愁的心。
今夜月明,虽然月光拉长了我思念的身影,但我并没感到孤独彷徨,因为望着明月,我似乎看到了故乡那一轮丰盈的月亮,许多美好记忆犹新,我又何必去感叹“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纵是愁肠百结,心中有故乡那轮明月,也可告慰亲人,心安即吾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平(笔名至简、太阳树、杨桷树,四川盐亭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