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遇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一生的幸运‖杨继杰
遇到自己喜欢的职业
是一生的幸运
杨继杰
因为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工作座谈会,回顾了自己的从教经历,写成了我人生中第三份简历。
第一份是大学毕业时,系主任看着我的简历说:如果每个毕业生都有这么漂亮的简历,我们系就业率还有什么压力哦!宜宾市人事局领导看了简历当场就签了我,还没毕业“铁饭碗”就被塞到手里,当时没感觉,现在回想,年轻时真的算是被命运眷顾的开挂青年啊!
年轻人的简历,被“七大奖八大状”塞得满满当当,就想证明自己很优秀。当初的我,也不例外。
但经过岁月磨砺的我,再次提笔写简历,却不知除了生辰八字和证件号码,该写些什么。倒不是因为“无所为”故而“无所写”,更多的应该是,年轻时那些觉得引以为傲的事和物,那些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收获的证书和奖状,已算是人生百态中波澜不惊的常态,不值得去“高调”。现在的我,可能《庄子》看多了吧,“子非鱼”思想越来越重,似乎更看重生命中内心的成长和收获。
这几年老是去翻心理学的书,很想研究清楚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结果,越看越迷糊,因为很难按照书本去给自己归类,好复杂的人啊!既然这么复杂,那就按照心理学的推理方法,从出身童年和家庭成长环境去找原因吧!
我出生在甘肃一个叫“长征”的地方。双职工父母为了躲避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为了完成爷爷“要个孙子”的孝道业绩,在怀我的十个月里,东躲西藏,终于让我呱呱坠地。因为爸爸在国企的职业特殊性,我的读书生涯颠簸得很:今年在甘肃,明年在陕西,后年可能又在山西或湖北,反正就是这样“四处求学”,一直到了要读高中,才把学籍落到甘肃。估计童年习惯了变化的生活,所以一直都不喜欢“一成不变”。成年后,总想让生活多点变化,比如心血来潮就去学乐器,想体验一次乐队人生;比如去考记者证、导游证、瑜伽教培师证……在大家觉得我“没定性”“爱折腾”的时候,我在享受生活无限可能的快乐。当然,爱生活、爱折腾、爱文艺的“业余诗人”爸爸,和爱运动的退役运动员妈妈,对我童年的影响挺大的。因为发现了这点,所以我在工作中,特别喜欢让家长重视自己的三观、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当然,也因为童年一直没有固定人际关系,我对人情世故的概念很薄弱,别人有发小,在我的世界里,童年的短暂玩伴都是模糊的记忆。初中的时候写过小小说,把自己的那些有印象的好朋友都回忆进去了,但是大学搬家时父母不小心把我的“宝贝”箱子搞丢了,于是我对童年的回忆更加模糊了。
爷爷是个参加抗美援朝立过功的退伍老兵,90多岁了提起党和国家还是热血沸腾。爷爷的家训第一条就是忠于祖国,老杨家不许出叛徒。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已经把爱国教育理念刻进了DNA,所以不管语文课的唐诗宋词,还是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都会不自觉地渗透进爱国主题。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就是“让孩子不得空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爱国教育,用大国情怀,撑大孩子的世界观和格局,一个心里装了大爱的人,是不容易为一点小事小情就抑郁寡欢的。”
回想小学、初中、高中时代,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爸妈看书、把比赛背《辞海》当休闲娱乐的情景。我爸喜欢写诗,尤其喜欢写模仿毛泽东风格的诗,写了就去投稿,即使一次也没被采用,也不影响他的创作热情,他会乐此不疲地在厂里的员工报纸和黑板报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在他们的熏陶下,我觉得学习是件很有趣的事,只要愿意学,就可以考第一。
学生时代,庆幸的是每个学校都很重视仪式感和素质教育。甘肃村小的校长,每周升旗都会穿上发旧但洗得干净的灰色中山装,上衣胸口口袋插一支钢笔,郑重地带领大家升国旗唱国歌。每周的劳动课,校长会带着全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给操场周围种树,校长教我们如何把树坑挖好,当然大多数村里孩子都会,笨的是我这个“城里娃”,第一次学种树,兴奋得晚上都想去学校给自己种的树浇水。
20世纪90年代的北方农村,屋子里都是用火炉生火,所以一到深秋,学校就会组织一次上山砍柴活动。每个班由班主任带领,带上干粮和水,拉着架子车,每个学生扛个铁锹,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上山。女老师比男老师还凶猛,拉着男老师比赛,看哪个班先把车装满。于是这个山头有人丢“烟雾弹”说“我们装满喽!”那个山头有人马上喊“才装满啊?我们都坐下开始啃第二块干粮嘞!”另一个山头又喊“柴也满了,干粮也吃完了,走嘞,回去嘞!”整个山谷,一波一波地回荡我们的笑声。回来的路上,老师还会让我们把一部分柴火放在孤寡老人家的门口。
在村小学习的那两年,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我人生中治愈般的存在。
初中时,每年雷锋学习日,全校出动,老师带我们去扫大街,帮街道两边商店擦窗户,去敬老院打扫卫生。于是我有幸一上午收到了几十个人的“谢谢”,当时觉得:小小的我居然可以做这么有意义的事啊,当雷锋真是太有意义了啊!所以当老师后,组织学生一起劳动啊、做公益啊,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是为了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也是为了带自己去重温那份快乐。
心理学在找当下言行原因的时候,不会“就事论事”,而是从童年开始翻,所以我“叭叭叭”回忆了这么多与工作无关的学生时代。
但是我是真心觉得,清楚记得学生时代的自己,才能在当老师时候,及时换位思考,不会站在“我是你老师!你这样的学生我见多了!”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我不想让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因为我的言行,多一份不堪回首的回忆,这样我的人生也会多一份遗憾。
高中的时候,我的叛逆期来了。爸爸“叛逆期”好像也来了,不甘一生风调雨顺,从国企办理早退,想在中年时“展翅高飞”,自己创业。从此,家里开始“热闹”起来。我似乎过了一个根本不想回忆的糟糕的高中三年,只想考到很远的地方,远离这个环境。
2009年,在宜宾教了一年高考班,虽然他们成绩考得很不错,我还被教育局点名表扬了,但是那一年是我最不“享受”当老师快乐的一年。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他们把我带进了那个不想去回忆的回忆了吧。试想一下,高中的时候,如果哪怕有一个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对于我的求助给一个有效回应,哪怕来一句鼓励的话,而不是高高在上一顿打压式教育,也许不会给我留下这么大的阴影。
如今我当了老师,看到捣乱叛逆的孩子,想起高三时的自己,没法坐视不管,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尽自己所能,为别人撑伞。是良心所使,也是为了抱抱当年的那个自己。
混了三年高中,本着攒了三年“逃离——越远越好”的心思,宁可读外地二本也不读本地一本的我,迷迷糊糊读了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因为专业自己喜欢,课程自己感兴趣,所以大学四年过得一路开挂。一等奖学金拿不离手,还拿了国家一等励志奖学金。大一开始做各种兼职,做得最长久的,就是去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当亲子教育讲师,去贝因美主持全国冠军宝贝大赛,去当兼职舞蹈老师……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参加了好多比赛,发展了好多兴趣爱好,让我重塑了人生,治愈了高中三年之痛,所以在别人用“你考不上高中就会……”来给孩子威逼施压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利诱”:“哇!同学们,人生有可能的话,一定要上一次大学,太棒了,为了这个快乐的人生四年,读书吃再多的苦都值得啊!”大学的充实生活,让我没有了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厌恶,反而想做个快乐的老师。
大学做亲子教育那两年,学生和家长带给我的成就感,让我坚定了当个良心老师的事业决心。有学生在我暑假回家,哭着喊着让妈妈买火车票,要来陕西找我。有家长非要把我变成她的弟媳妇拉着我去相亲,包括我老公,也是家长为了帮她女儿把杨老师从宜宾“搞回内江”,“设局”让我嫁回了内江。
2009年到现在,学生和家长依然会常常联系我。在宜宾的学生带孩子来内江找我,第一次见面孩子就没有陌生感,因为妈妈会经常和人说起当年那个“看起来比我们还小的杨老师”……
所以当了这么多年老师,能坚持一颗初心和保持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不忍辜负学生和家长的那份心。
正式成为编制教师,缘起于2008年12月。大四第一学期快结束了,正在边准备考研边纠结要不要去当兵的我,被系主任叫去招生办。迷迷糊糊进去,看到办公室坐了一圈人。“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中间一位很有福相的女士边翻我简历边跟我说。虽然我还不知怎么回事,但还是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其他人也陆续问了我一些专业问题和私人问题,我就有一说一地作答。最后那位女士问我要不要签约,给我解释说是今年新政策,教育局、人事局和用人单位一起来学校选人。虽然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当年是个什么政策,反正就这样糊里糊涂拿到了“铁饭碗”。去了宜宾市高县职高,教幼师专业的舞蹈创编和儿童文学课程。2010年,校长推荐我去大学上课,教大专生的教育心理学。
2011年,为了爱情,裸辞宜宾工作到内江参加公招考试,到东兴区机关幼儿园任教。
在宜宾高县的两年,是我当老师自信心爆棚的两年,因为帮学校拿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奖,也给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校长和教育局在我辞职的时候,说了很多感激挽留又祝福的话,这些话一直温暖我到现在。一个年轻教师的奋斗热情,就在那个时候被点燃了。
给学生上传统文化课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收获也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意识到学前教育并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读儿歌、画画手工六一节。一个孩子和家庭的教育方式甚至生活态度,可能在孩子幼儿期就形成了。尤其是2016年借调到汉安小学接触了小学生后,我更明白了该如何去做幼儿教学工作。培养孩子阅读爱好和习惯,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引导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热爱的事情,尊重孩子去坚持自己专注的事;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受挫能力……在培养孩子方面,幼儿园老师要去努力的地方太多了。当然,如果老师能从自己的角度,让新手家长或者迷茫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并愿意去尝试学习和改变,那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做老师的功德又+1。
和学生同台表演
虽然当幼儿园老师在我看来是功德最大的事,但是身体拖了后腿,在又生了一次大病后,我开始反思:再有十年我还有体力,能能量满满地和孩子们从早八蹦跶到晚六吗?于是果断决定改变,考到初中去当老师。
老师们都会说,初中孩子最难教了,但我却在教了初中生后,感受到了最多的快乐。叛逆期的初中生,在我这里是最好拿捏的,与其说是孩子们好幸运遇到懂他们的老师,不如说是我好幸运,遇到了每天都让自己快乐加倍的孩子。
中秋节带学生做月饼
虽然大家看到的是我这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奇葩老师,带着学生做了那些挺成功的“大事”,但我也感受到了初中教师的无奈。
比如初中之前孩子学习兴趣、习惯、能力都没有形成,错过了培养关键期,尤其我们学校,好多都是乡镇小学毕业的留守儿童,写个请假条都不会,一行字里错字三四个的孩子比比皆是。还有家长在外打工,老人看孩子,孩子除了打游戏什么都不干。这样的孩子放在班集体里,已经很难跟得上步伐了,让老师陷入了“不管,这么小就被耽搁了,管他,全班教学步伐就拖得没法正常前进了,耽误了其他孩子”的纠结。
还有一部分孩子,小学教学死板以背和记为主,初中面对“活”起来的知识内容,背不过来了,学习很吃力。还有那些学习能力本身一般,但艺体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无法考上示范高中……
因此,在初中阶段,老师除了更正学生之前的学习方法,查漏补缺以前亏欠的知识点,还要为学生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如果我把初中学生教笨了,那他高中三年会过得多痛苦啊。
分析半期考试试卷
老教师给我介绍经验,怎么让老师省力气、学生分数高?比如作文,中考打分原则是字迹工整、字数够、不偏题就可以得高分,没必要像培养文学家那样对学生要求那么严。但是我是知道语文素养初中不积累,高中没机会。鼓励孩子多写多练,帮他们投稿《内江日报》“百草园”栏目;组织班上学生编《妙笔生花集》,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订成册,内部传阅;定期组织诗歌创作大会、辩论会、飞花令、古诗词大赛、“对穿肠”对联比赛……这些看似中考不考的内容,却让孩子受益高考乃至一生。
送教下乡
之所以觉得心理教育和德育始终不能松手,就是因为我教了三年大学,也跟踪了大学生的毕业生活。我发现,读书“得行”的孩子,毕业后不一定能“风生水起”。有换了很多个单位都待不长久,每次换单位都在我面前埋怨单位的人和事、根本不反省自己的问题,还不停发泄负能量被我拉黑的“学霸”;有很有才华,但做人没底线,介绍他去朋友公司上班,结果“不讲武德”差点把朋友公司整垮,最后因为原则问题自己锒铛入狱的“才子”……反倒是心态好、素质好的孩子,毕业后走向社会如鱼得水:遇到困难不抱怨不气馁,做人靠谱做事有回应。
所以在我的三观里,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一定要去重视的必修课。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和人品出了问题,那从家长到老师到学校,都有责任。
因为热爱,所以主动。除了以上工作经历,我还会想办法去接触更多的学校和学生。比如去联盟希望小学支教,去自贡私立学校免费上课,甚至去新疆玩,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斗胆去给当地少数民族孩子上一节课……
带学生周末去乡下玩泥巴
随着年龄增长,积累沉淀越来越多,当老师也觉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不但没有产生职业倦怠感,反而幸福感越来越多。偶尔的迷茫和无奈,也会自己想办法克服。
也听到周围人对我说:“哎呀,这么能干当老师可惜了。”关于这句话,如果当成别人对我的表扬,我一笑而过。但如果当成对老师的定位,我会很不舒服。为什么能干的人,当个一线教师就“可惜”了呢?如果把老师定位成只会搬运知识、没有其他特长,那怎么指望他带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学生呢?
在给学生讲《我为什么活着》《敬业与乐业》那几篇文章的时候,我会说:活着不是单纯为了名利双收、事业有成、让别人看得起你,也不是单纯为了“随心所欲”,而是为了行动上去做有意义的事、内心能收获充实满足感。
这个世界上太多人分不清“工作”和“事业”的区别,不懂“成功”和“成就”的意义。也有太多的人,一生都陷在“月亮与六便士”的痛苦中,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别人眼里的成功,还是自己心里想要的收获,很重要。
很庆幸我有一个当老师的热爱,它一点都不难完成,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自己满意。月亮与六便士,可以轻松都拥有。希望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还能这么说:“好庆幸,高高兴兴教了一辈子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继杰(内江市东兴区胜利中心学校语文老师)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