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艺术】清筝缭绕‖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9 15:4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清筝缭绕

杨光英

最先知道“古筝”一词,是阅读李白《邯郸南亭观妓》“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的诗句,其次是在电视上看到古筝独奏,后来是近距离欣赏到年轻的同事在学校艺术节上演奏《渔舟唱晚》。同事那漂亮的汉服、飘逸的长发,那高雅的弹拨,那举手投足间的神态美和气韵美,那筝的音色、音域和气韵是那么美,我就暗下决心要学习弹古筝。

我刚退休就在市老年大学报名学古筝,开学前就买了古筝,卖琴的老师介绍:标准的古筝长1.63米,21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筝的最高音;古筝的优劣取决于木质音箱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我随意拨几下,都好听。

作者杨光英在弹奏古筝曲

在老年大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就介绍古筝的历史、特点与文化内涵。

古筝是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瑶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经过千百年发展,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主要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河南筝等流派。因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约2500年。最早的古筝形式是由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简单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熟知的扬州七弦琴,即古筝的雏形。隋唐时期便已发展出十二弦、十三弦筝,而在此之前的两汉时期,还有五弦筝存在。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十三弦筝。直到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王巽之先生试制成功了21弦S型古筝,这是筝形制的重大突破。

古筝的主要特点——

一是外观素雅庄重。古筝通常采用木质或竹质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带有一种朴素和自然的美感。经打磨和抛光,表面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光泽,显得更美观,也体现了其庄重、典雅的气质。

二是做工讲究。古筝的制作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乐器的精湛制作水平。从选材到切割、装配和调音等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讲究精细,确保音质和手感的完美结合。

三是琴弦独特。古筝的琴弦通常用丝、尼龙或金属制成,这些材料赋予了琴弦特定的音色和质感。丝质琴弦音色柔和、细腻,声音温暖而悠扬;尼龙琴弦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音色;金属琴弦则更为明亮和清脆。

四是乐曲清雅优美。古筝的音色纯净、高亢,给人一种宁静、高远的感觉;古筝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也充满了清雅之美。古筝有多样的演奏技巧和多种表演形式,使其乐曲优美,既有深度又具感染力。

五是旷爽性。古筝的音域宽广,能演奏出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音乐,给人一种空灵、自由的感觉,能表现出喜悦、悲伤、激昂等多种情感。同时,古筝的音色醇厚、饱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旷爽性,能够让人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引发深思和情感共鸣。

当时老师讲的这些特点,只是作了笔记,似懂非懂,在后来几年的练习中,渐渐懂了些。在学习过程中,买了有关古筝的书籍看,网上听了老师的课,越来越喜欢古筝了。

古筝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的音乐艺术,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古代有许多诗人都偏爱古筝。因为古筝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既能表达出诗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欣赏,也能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心境。古筝与诗歌之间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

白居易便是一位筝乐爱好者,他在被贬谪时,以听筝乐为乐,排遣心中的苦闷。据相关记载,白居易创作的关于筝的古诗多达二十余首,如《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又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峨眉山下听蜀僧弹奏古筝的情景,诗人用“绿绮”来形容古筝的颜色和质感,用“万壑松”来形容古筝的声音和气势,用“流水”和“霜钟”来形容古筝的清澈和悠远,用“碧山”和“秋云”来形容古筝的意境和氛围。通过对古筝的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和感悟。还有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里,“青鸟”和“探看”都是与古筝有关的意象,“青鸟”是唐朝时期一种装饰古筝琴弦的物品,“探看”是唐朝时期一种常见的弹奏。

古筝意象在唐诗中的广泛运用,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意境,也为古筝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当初老年大学的老师在上了几节课时,弹了《高山流水》,她说:“这首曲子,你们坚持每周练琴三天,至少要弹三年,才能熟练演奏,理解意蕴。”当时我还不信。一年之后,在老师指导下,我学弹这首曲子,又在网上反复看教学视频,无数次练习,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练。四年后,我在区作家协会的中秋诗会上,给现场书法老师伴奏了这首曲子,效果还不错!

古筝曲《高山流水》乐曲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俞伯牙将对挚友钟子期的情感和对山水之热爱融合,达到忘我之境,乐曲也是想要表现“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的雄伟苍劲;后半部分细腻地刻画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回婉转,过渡到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我看了很多遍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教授演奏《高山流水》的视频,他情感饱满,随乐曲,时而委婉柔和,时而澎湃激昂。他凭借行云流水的指法和抑扬顿挫的曲调,营造出一种荡气回肠的音乐质感,把高山流水的壮美呈现在大家眼前,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崇高敬意、对生命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出人物合一的精神交流。

我很喜欢德艺双馨的王中山老师,他是古筝界的“天花板”,享有“筝坛圣手”之称。有人评价他的演奏,是忠于原作与创造性的二度创作的有机统一,具有历史感与时代感的融合,具有技巧与音乐表现的统一。王中山认为,古筝是一件具有东方智慧的乐器,温润、含蓄、内敛,它的音多,一弦多音、一音多韵,拥有无穷的变化。这其中的妙处,西方人很难理解。要自信地走自己的路,让筝乐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在世界推而广之。

王中山老师在弹奏古筝曲

袁莎,当代中国杰出古筝表演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我也常听她的古筝教学视频课,特爱看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筝曲取材于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将人引入一个宁静悠远的夜景之中。反复欣赏袁莎老师演奏,在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中,她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让我们能感受到典型的江南月夜味道:轻盈、婉转、空明、澄净,甚至随着音乐节奏,我们仿佛看到,江天一色中,缓缓升起的一轮皎月,听到江岸边诗人发出的天问和慨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袁莎老师在弹奏古筝曲

每一首古筝曲,都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弹筝,是我的一种爱好,也是自我表达的方式。在古筝的世界里,我可以沉醉于“高山流水”,也可以漫步于“雪山春晓”。那些深邃的曲调,仿佛是古代文人墨客对着寂静的时空诉说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我在这其中,找到了与他们对话的方式。在这美好的退休时光,在家里,常常是夫君练书法,我弹古筝。我坐于窗前或花台旁,当手指在琴弦上跳跃,脑海里浮现出“渔舟唱晚、汉宫秋月、出水莲、荷塘月色”等画面,那美妙的旋律就像一股清泉,滋润我的心田,渐入幻境,物我两忘。美哉!快哉……

古筝曲可以治愈人,也可以作礼物。退休后在叙永山区支教,我曾弹《真心英雄》《沧海一笑》劝慰两个叛逆的留守孩子;母亲节,我把弹《懂你》的视频赠给老妈;中秋节,我弹《明月千里寄相思》送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国庆文艺晚会,我弹振奋人心的《万疆》……

古筝所体现的魅力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一份对历史、对文化的敬仰,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古筝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6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