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父亲节特辑】父亲的路‖刘琼英

作者:刘琼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6 18:46:29 浏览次数: 【字体:

父亲的路

刘琼英

记忆中,父亲修了半辈子路。

30年前,从中曾路、沙曾路,到大柏路、柏李路,每一条通往曾家场镇的公路,他都参与过修建。投工,投劳,投钱,投物资,只要政府有号召,父亲都欣然前往。扛上锄头,带足干粮,披星戴月,五更出发三更归。凡是土石横飞、热闹非凡的修路工地,都能瞥见父亲单薄的身影。

父亲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小时候跟着行医的爷爷,过了几年幸福生活。后来爷爷遭遇官司,死在离家千里之遥的监狱里。老王家从此一落千丈,好在有邻村姑奶奶接济,还是勉强让父亲读完了高小。但是,家庭的变故,让父亲变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中规中矩。“文革”期间,被定为地主成分的他,吃尽了苦头。几十年来,他固执地将自己禁锢在大山深处,和山林作伴,和果木为伍。因为他有文化,乡镇企业多次让他出去工作,都被他婉拒了。他一直觉得,靠山吃山,靠地吃粮,只要勤耕细作,任劳任怨,与世无争,就会过上理想的生活。于是,在偏僻的山旮旯里,他开垦荒地,广种薄收,捡柴担水,喂猪放牛。稍有闲暇,他采菌耳、扯竹笋、割藤条、捡板栗、晒五味子、摘辛夷花……将大山馈赠他的资源,背到场镇上换钱,靠着他的勤劳和隐忍,一家人的日子倒也还过得去。

只是在村外的路修得多了,看山外车来车往,便利非常,公路沿线的人们,早早修起了楼房,生活条件也是逐渐向好。一辈子胆小怕事、老实巴交的父亲突然萌生了新的愿望:要是公路能通往自家门口,儿女在外上学啥的,回去方便,那该多好!

其实,从老家白英村到曾家场镇,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多点,但要翻过一道山梁,一上一下,即使从山丫口通过,也将路程拉长了一倍。再加上一路杂草丛生,砾石沟壑,树木旁逸斜出,交错纵横,早已将仄仄歪歪的小路淹没。平时一家人出行,都得穿上雨鞋,带上镰刀和竹棒,一要砍掉阻路的斜枝,还得抖落枝头的露珠,或是蜷曲的爬虫。要想顺着原路修成两三米宽的大马路,谈何容易!

像移山的“愚公”一样,家人全票通过了父亲的提议。于是,全家总动员,叩石垦壤,伐木取道。就连院子里孀居的李婶,也拿上铁锹,前往助之。寒暑易节,几处平地上的公路,已见雏形。不过,公路要连通镇上,需经过几户人家的地界,几经商议,拿工、拿钱、拿物兑换,都无结果,修路的梦想,也就无疾而终。

过了几年,儿女们要成家了。作为人父,成儿嫁女,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但因为交通不便,儿子选择在所在的单位举办婚礼。父亲像去吃酒的宾客,完全没有为儿子操办婚事的喜悦。他懊丧极了:要是通了公路,在老家热热闹闹地张罗,该有多风光啊!

等儿女都有了孩子,回家的时间就少了。平时还好,可以选择天气晴朗时回家,一路拖家带口,慢慢悠悠,还可欣赏旖旎的乡村风景。最怕的是逢年过节,雨雪风霜。家门前的小路,被踩成了瓦泥。必须系紧了鞋带,否则就会出现人到了前面,鞋子还陷在后面泥里的尴尬。只好每人拄一根硬实的竹棒,边走边刮去脚上的泥巴。走山梁上那段路,尤其艰难,上坡时依托路旁的乔木,坠着身子往上爬,匍匐前进。下坡时必须屈身滑行,如果背上重物,需得将脚放斜了,尽量与山坡垂直,就着竹棒支撑,或者抓着树枝,惶惶然移动,哪还有闲心理顺路旁的荆棘,或是敲掉树枝上的雨水或积雪?常常回一趟家,就得穿烂一双鞋,刮破一身衣。

再后来,因工作关系,儿女先后调离了曾家,只有年迈的父母固守老家。因为少了行人的踩踏,原来的那条小路更加荒芜了。父亲很是体贴。每次儿女回家,他都背了背篼,去镇上的岔路口接他们。住惯了的地方,儿子女儿还好,但看着忍着愠色的女婿和儿媳,还有可爱的孙孙那一身泥污,父亲满心底都是惭愧,修路的愿望就愈加强烈!

全家人再次出动,请人工、挖掘机,钻山开炮,搭拱修桥,硬是从村口的另一个方向,绕进一条两公里的土路来。看着汽车从山外开进来,隆隆声震天的拖拉机在路上奔忙,父亲欣慰地笑了。

可是,因缺少资金,这条新修的路,路基旁沟不能很好地处理,夏天一到,几场暴雨,路面就被冲毁得不成样子。看着儿女们辛辛苦苦攒钱买下的小汽车,只能远远停在村口,下得车来,孩子们还是要在泥烂水滑的土路上彳亍踉跄,父亲的心里,就有一百个不落忍。

2016年,院子里活了80多岁的五保户李婶,第一次坐车出村,便是去了离家百十里远的政府养老院。一年后,她第二次坐车,是去往殡仪馆的殡葬车。然后躺在逼仄的骨灰盒里,由村里的一辆面包车,将她拉回她住了一辈子的院落。只可惜那天下雨,载着李婶骨灰的面包车陷在了离家一公里外的淤泥里,出走的李婶没能进屋,便草草埋在了对面向阳的山坡上。落寞地守望着那条杂草丛生、沟壑纵横、遍布疮痍的乡村公路。

2018年春,一直是贫困村的老家迎来了“新村建设”的好政策,国家出资修乡村水泥路了。虽然水泥路仍没能直通家门口,但全家人依然是欢呼雀跃。剩下的200米路程,老父亲毅然拿出这几年积攒的3万元,说啥也要把路修到家门口,说啥也要让儿女的车停到自家院坝里。

让父亲意外的是村里要修“入户路”了,父亲急召我们回家。又是一次全家总动员,虽然距上次已是20年了,虽然是政府修路,父亲还是要我们全家上工地。铁锹、锄头、撮箕、机器声、欢笑声和各种工具与土地碰撞的声音,喧闹了沉寂的山村,迷醉了老父亲荡漾的皱纹。

路修好了,父亲的高兴无以言表。时常看到,他背着双手,在刚砍好的水泥路上,哼着小曲,面带微笑,来来回回地走。古稀之年,他仍一捆一捆往家里背柴,一趟一趟往家里收庄稼,乐此不疲!“党的政策这么好,我想把80岁过成20岁呢!”说这话时,父亲一脸的自豪和满足。

是啊,一条路,承载了父亲太多的希望!每次孩子们开车回家,就是父亲的节日,远远的守望,欣喜的寒暄,临走的叮咛。回首遥望,在家门口的水泥公路上,挥手致意的老父亲,镌刻成一幅夕阳中的剪影,有几许惆怅,又几多温馨。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琼英(广元市朝天区)

供稿:广元市朝天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