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父亲节特辑】父亲的“情人”‖甘元俊

作者:甘元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6 18:42:34 浏览次数: 【字体:

父亲的“情人”

甘元俊

前段时间,80多岁的母亲不止一次向我说起关于父亲的“情人”这个话题,我以为她是年老了说笑的,所以从未当真。一天下午,母亲又再次向我说起这件事,还说了她是谁、家住某个生产队的某个湾等等。母亲说得是有板有眼、有凭有据,而在一旁的父亲则只是“嘿嘿”干笑两声,然后始终保持沉默,最后还是在我的一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劝和声中散场。

父亲在娶母亲前,就已是大队干部了。他们的结合,一时之间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最令老百姓不解的是:身高1.65,要长相有长相,要身材有身材,在全大队都算得上高颜值的母亲,为何要从“平坝子”嫁给“山沟沟”的身高仅1.6,且长相也实在是拿不出手的父亲?有人说,母亲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也有人说,母亲看上的是父亲的“官”;总之,说什么的都有,大致意思就是极不“般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抱得美人归的父亲自然是假装没有听见,也从未向任何人作任何解释,而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继续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干得热火朝天,工作业绩多次受到上级组织肯定表扬。母亲也从未靠自己的高颜值“吃饭”,而是撸起袖子撑起了整个家,不仅将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还成了家务、生产、农活“一把抓”的行家里手。这个时候便有人说,母亲看上的是父亲那“浓缩型”的“才”;也有人说,父亲与母亲的结合,在那个年代属于“互补型”家庭,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模范家庭的代表与象征,并迎来了很多人的羡慕与称赞。

父亲在大队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我参加工作后,父亲才主动申请辞去了大队支部书记职务。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某个冬天,物质生活条件十分匮乏。同样是在那个冬天,另外一个生产队的一个贫困户家庭也诞生了一个孩子,仅仅比我迟降生几天。外婆给母亲“坐月”送来的一只大公鸡、二十个鸡蛋、一罐甜酒(米酒),然而却被父亲转手将那二十个鸡蛋送给了那户贫困户,并将当时家里仅剩余的三块钱的“活动资金”也一并送给了他们。奶水不足而又营养不良的母亲,只好用玉米粥来喂养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母亲便开始怀疑起父亲与那农妇的关系。加上父亲十天半月不回家,母亲就更加认定那个农妇是父亲的“情人”了。然而尽管如此,母亲也从未在任何场合与父亲发生过吵闹或争执,也从未影响或干扰过父亲“履职”,可以说是给父亲留足了“面子”。即便母亲心中有千般苦万般累,也是一直“隐忍”着,只能独自往心里咽……这么多年来,就连我们兄弟姐妹也一直被“蒙在鼓里”,从不知晓父亲有“情人”的事。

没想到,如今腰不弯、背不驼,思维也还比较清醒的母亲,突然甩出一颗“定时炸弹”来,竟然翻起了父亲的“旧账”。母亲每次向我说起这件事,都显得十分伤心难过。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母亲口中的父亲的“情人”,我是认识的,她只是比母亲稍微年轻几岁而已。所以,打死我都不会相信父亲会有“情人”。但面对母亲那铁证如山的“证据”,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事实胜于雄辩。我准备找个恰当的时间与父亲好好聊聊。

机会终于来了。

“老爸,你有没有‘情人’?”一次单独陪父亲喝酒,趁他酒兴正浓时,我直奔主题。

这话也是替母亲问的。

父亲也知道我想要什么。

父亲既不点头,也不摇头,而是用那浑浊的老眼看了我一眼,然后又继续吃菜、喝酒。

不是说酒后吐真言吗?正当我准备再往下问时,父亲放下筷子,又稍微停顿了片刻,然后终于向我讲起了他与那个女人的故事。

那年,那个女人家很穷,可以说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作为支部书记的父亲,有权利和义务帮助他们家。父亲承认,母亲为我们这个家付出和牺牲得最多,他对我们兄弟姐妹的亏欠也最多。父亲也承认,那年,他不仅将外婆准备给母亲吃的鸡蛋送给了他们家,还号召全大队有条件的人积极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家渡过难关。父亲还说,那年如果他不那样做,那个小孩子有可能就会被冻死或活活饿死,他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他身边发生……第二年,那个女人为感谢父亲,准备让其儿子认父亲当干爹。好在,被父亲婉拒了,要不然,说不定母亲的心脏早就给气“炸”了。

“那你十天半月不回家是怎么回事?”我追问道。

“那些年,大队干部不仅白天要下乡走村串户抓生产,晚上还要在大队办公室集中学习,有时要接连学习三五天,有时长达十天半月不回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那你怎么不向母亲解释呢?”我继续追问道。

“像这样的事情只会越描越黑。”父亲说。

父亲这话,我信。因为我曾经与单位的一位女同事下乡,被妻子娘家人(侄子)撞见后,一度被妻子误以为我出轨了,弄得她好长时间都不理我。

关于父亲是否有“情人”这个话题,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是,我又该如何去说服母亲呢?

于是,我便想到了为父亲写一篇小文,然后将此文读给母亲听,不仅可以还原父亲的“清白”,还可以打开母亲多年的心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元俊(四川邻水人,文学爱好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