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特辑】龙舟之乡的水上文化盛宴‖陈厚蓉
龙舟之乡的水上文化盛宴
陈厚蓉
新津五河汇聚、山水相依,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龙舟赛更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新津人民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2009年,新津龙舟会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光版《新津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注:即粽子),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足以说明龙舟竞渡在新津早已有之。多年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民间都会自发在南河举行龙舟赛、抢鸭子等民俗活动。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其他史籍也多见类似说法。
新津是四川的“龙舟之乡”,民间划龙船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新津船只约200多只,为川西州县第一。最盛时,南来北往的木船、竹筏泊在各码头有四五百只之多。其景况在《新津乡土志》中记载云:“船只栉比,帆樯如林,舟楫往来,欸乃之声不绝。”
清代,新津端午龙舟会活动远近闻名。所有龙舟队均属民办性质,由乡绅或行会捐资组队,在城区西校场至东门外春敞坝(今新津中学外)的河段内举行龙舟竞渡。赛前先由知县带领参赛众龙舟,向伏龙观(今南河大桥右上方约100米处)上香拜龙王,祈求保佑平安,然后鸣放鞭炮,进行龙舟竞赛。在竞赛终点处设置竹竿,上挂长一丈二尺长的红布,谁先划到终点抢到红布,即为获胜者,由官府给予奖励。
民国时期,参赛的龙舟队大多由哥老会、行会以及地方士绅出资建立。每年参赛的龙舟队约有30—40支,龙舟船身细长,通常能容12—20人。端午节前十天,便陆续下河训练。各机关、社团、驻地部队也要在端午节前布置彩船,各商会、行会则采取租用游船的方式参与,彩船和游船的数量每年30余只。端午当日上午9时,各龙舟队按原习俗在伏龙观下集聚,燃香烛祭拜龙王,再采用拈阄依次平行横排于河面。约10时半,鸣放鞭炮,枪声一响即开始划龙舟比赛。各条龙舟船尾由一人掌舵,多人划桨,船头一人击鼓指挥齐唱龙舟号子。“嗨哟、嗨哟”的龙舟号子此起彼落,河面上船如飞矢,鼓声喊声震天。南河南岸的宝资山下,车灌坝的甘蔗林边,观众四五万人,人声鼎沸,高声喝彩助威。到中午12时,彩船及游船划到河中间,穿梭式放鸭下河。放鸭时,要放一串小炮,以使龙舟队前来抢鸭。除抢鸭外,有的还在猪尿脬内放钞票,把尿脬吹胀后投入河中,让龙舟队员去抢。整个活动要持续到下午4时才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午龙舟竞渡这一历史悠久的水上赛事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1953年,新津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龙舟会;1960年,新津的龙舟参赛队已有69支,运动员达1466人,比赛项目增加了“武装泅渡”和男子游泳、女子游泳。
改革开放后,具有民间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翻开崭新一页。1981年,所有参赛的龙舟都重新制作了龙头龙尾,有的还画满龙鳞,龙舟造型更加生动,更富有民间特色。在这次活动中,共有33支龙舟825名运动员参赛,其中5支女子龙舟队特别引人注目,开创了女子划龙舟纪录。1983年,新津龙舟赛首次增加“龙舟夜游”和“水上灯彩”等活动。
1987年,新津承办全国第三届“屈原杯”龙舟赛,引入现代龙舟竞赛制度,统一规定每队运动员24人。赛船外观、制式、配置和重量要求一致,体现出体育竞赛的公平性。来自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川等11个省(区)和水电部体协的男女26支龙舟队以及新津的28支龙舟队参加竞赛。在5天的比赛中,国家体委、中国龙舟协会和四川省、成都市的有关领导,与来自10多个国家的外宾及港澳同胞和县内外群众数十万人次,观看了全国最高水平的龙舟比赛。
1995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新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龙舟运动发展”牌匾,以表彰新津龙舟竞赛贡献。
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新津“全国龙舟活动先进县”。
2008年,新津“端午龙舟会”被列入成都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
2009年,新津“端午龙舟会”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新津龙舟赛事增添了新的篇章,“中国成都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靓丽登场,融入新津传统的龙舟活动中,让“现代与传统、速度与激情”交相辉映,相互激荡;让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共创辉煌。
赛事为桨,文化为舟,6月9日至10日,2024“天府端午龙舟会”暨第28届新津龙舟赛将在新津南河擂鼓开桨!
参考文献:
1.朱鸿伟,《大江东去,龙舟盛事唱新津》.
2.1989年版《新津县志》.
3.2021年版《遇见新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厚蓉
供稿: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