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艺术】镌刻在大地上的传承——壤塘藏经石刻技艺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4-05-27 13:23:04 浏览次数: 【字体:

镌刻在大地上的传承

——壤塘藏经石刻技艺

壤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古老的藏经石刻技艺历经数代活态传承衍生,继承和发展了棒托石刻大藏经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镌刻风格,不仅保留着原生态属性,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2011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壤塘藏经石刻技艺

壤塘藏经石刻从内容上看,经历了由简到繁、单一趋向多元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神灵祭祀仪式到各类宗教民俗事项,涉及佛经、天文、历算、历史、医药等内容。

棒托石刻公园中用50余万块片石双面刻成的藏文大藏经,简练而醒目,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石刻大藏经”。

从石刻底样、纹样及形态来看,壤塘石刻绝非天马行空的石刻写意画,“三经一疏”作为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的标准,不但明确规定了佛祖释迦牟尼以及其他佛、菩萨造型的标准,并在色彩、手势、法器等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这方面,石刻与唐卡异曲同工,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最美的造像,融合了人类数千年审美的沉淀,一把雕刻刀镌刻永恒、雕琢形神于历史长河中,把底蕴风华凿进石头,把生命流转刻出棱角。

从刻法上看,壤塘石刻不但沿袭了藏族传统刻法,还在一代代接力传承中,匠心独运地形成了独特的石刻技艺:因作品不同而分为线刻、减底阳刻、浅浮雕、浮雕等类别。

线刻,即线描阳刻;减底阳刻,是在线刻神佛形象周围稍凹面减底,使造像凸出,强调层次和空间感,以突出主体形象;浅浮雕,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增加斜面呈立体感,有的直接运用斜刻刀法。

如六字真言和经文多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造像以浅浮雕和高浮雕的形式表现,圆雕则较为少见。

壤塘藏经石刻技艺

石刻的石头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一般都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这种石板在阳光下越晒越硬。

制作石刻的关键是画出石刻的纹样或底样:在不规则的石片正反两面画出文字底样、起伏变化、视觉效果,这需要一定的藏传佛教的修为和艺术的功底;雕刻时,先用小雕刀勾勒出要刻内容的轮廓,再用毛笔勾画出所要雕刻文字图案轮廓,再把石片固定在木板上,沿勾勒线条逐一敲打刻绘。

石刻中要注意是从下向上刻,这样能保证雕好的部分不被破坏;上色的时候优先填涂天蓝色部分,最后上红色的部分;在文字和图形上最后还要作深浅不同的剔刻,以表现文字图形的起伏变化,增强作品效果。

千百年来,石刻艺术在壤塘县薪火相传,僧俗民众大都会一点石刻技艺,在当地会不时看到藏族群众在溪流河谷或道路边镌刻着经文或图案,而壤巴拉石刻传习所中,师傅带领学徒将壤塘石刻技艺朝着生产型的技艺方向传承发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或艺术上的享受,亦有追梦人自身物质层面的回馈,壤塘藏经石刻技艺正在不断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摘自《壤巴拉文化概述》)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壤塘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