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特辑】元宵诸葛菜‖罗学娅
元宵诸葛菜
罗学娅
元宵佳节,阖家团圆。每年这一天,我和家人都会齐聚一堂,除吃汤圆赏月亮,还有一顿丰富的大餐,即便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从未缺席。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家的元宵大餐都安排在小区附近的酒店,四世同堂的一大家人,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今年的元宵大餐,有点别样,第一道凉菜,竟然是一盘绿油油的“元宵诸葛菜”,服务生一报菜名,鲐背之年的老妈就兴奋地大呼:“诸葛菜也登大雅之堂了。”她不顾斯文地夹起一筷子,放在嘴里吧嗒吧嗒地咀嚼,“嗯,还是当年的味道,比当年更好吃了。”
图源:钱江晚报
她说的当年是1944年。那年春天,冯玉祥将军到她就读的隆昌师范学校发表抗日讲演,发动抗日救亡献金运动。尽管当时学校生活非常艰难,但全校师生都积极响应献金抗日的号召,同学们除了给前线将士写慰劳信、织麻线卖钱捐金,还自愿吃一个星期的清稀饭,把节省下来的伙食费捐献给抗日前线。
十四五岁的青年学生,一天两碗清稀饭,肯定抵御不住强烈的饥饿感。老师就带他们到学校附近的荒野、坟坝去采野菜充饥。采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诸葛菜,嫩绿的叶子,像一颗颗扁平的桃心,边缘如锯齿,但光滑无刺,叶脉丰富得像掌纹,据说很有富贵相。淡紫色的茎干肉肉的,穿着一层白色的薄纱衣服,用手轻轻一摸就去掉了。上农业课的刘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说:这是保护诸葛菜茎干的衣服,不但可以为茎干保暖,保水分,还可以防止昆虫的侵害。
刘老师还给我们讲了诸葛菜得名的传说: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诸葛亮率蜀军北伐出征时,突遇粮草不足,便发动将士们在山野中寻找食物。他们发现了这种野菜,嫩叶胖茎都可食用。于是,诸葛亮便动员军中将士采撷食用这种野菜,从而度过了北伐的粮草危机。从此,这野菜便得名“诸葛菜”。
其实,这个野菜对于妈妈她们那些来自农村的穷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几乎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都会采摘一些来充饥,更多的时候是割来喂猪,所以老家的人们叫它“救荒菜”“肥猪草”。
在妈妈幼年的记忆里,这是一种很难吃的野菜,苦涩粗糙,难以吞咽。但自从那年吃了“诸葛菜”后,就完全颠覆了对它的认识,吃起来不但感觉到清爽可口,更是心生出了一股“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
不久,抗战胜利了,刘老师带领她的学生们采撷了一些诸葛菜种子播撒在校园里,次年春季一开学,就看见校园的围墙脚下、过道两边长出了许多绿油油的诸葛菜,不久就开出了紫蓝色的小花花,在绿叶叶的映衬下,格外清新淡雅。而且这小花花期很长,一直要开到阳光明媚的5月。诸葛菜成了学校的一道美丽风景,还拥有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学名“二月蓝”。
刘老师说:“二月蓝”生命力极强,无论沙土、粘土、肥土、瘦土皆能蓬勃生长,向阳的山坡、背阴的林下,都能开花结籽。它们不怕严寒酷暑,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坚强地绽放出自己的生命异彩。
真没想到,一道元宵诸葛菜,让我们重温了妈妈的故事,在享用家乡特色佳肴的同时,把浓浓的家国情怀留在了舌尖上,把阖家欢乐的喜悦蔓延到了血脉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