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岁月沧桑忆过年‖于晴

作者:于 晴 来源:永远的华西 发布时间:2024-02-13 14:04:49 浏览次数: 【字体:

岁月沧桑忆过年

于 晴

春节,就像一位雍容端庄的淑女,踏着冬天里的暮雾晨霜,莲步轻轻,款款走来。

这是一个在古老中国传承几千年,被中华文明浸染淬积而成的,中华及东方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十分神圣高贵。

从年三十之夜到大年初一,年末岁首这段美好时段的守度,就叫过年。

年三十渐近,捡拾往昔的记忆片段,链接脑中无数过年的多姿多彩的旧画册,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过年一般说来是要穿新衣的,尤其是孩子们。记忆中我的幼年童年时期,我家并不富裕(当然那时人们都是如此)。妈妈节俭,就用有限的布票买尽可能多的粗白布,用染料在自家锅里煮熬布料,由我和大弟弟具体操作,染成蓝布给我们姐弟三人做新衣。染出来的蓝色不均匀,就将错就错地权作蓝花布,穿出去也无人讥笑。放现在看来,就像是扎染工艺生成的抽象派写意画作,天然无细致雕饰。穿上高兴了好久,还令别家孩子羡慕哩。

我一位在川师大当教师的姨妈,把过年精辟地概括为三大运动:囤积食物运动(办年货),大吃大喝运动(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一起团年),走亲访友运动(拜年)。

我家成份高,父母亲政治上受压,我们的光景就好不起来。我们常常吃不饱,穿不好,就心心念念盼着过年,却往往也能在过年时获得快乐和大致满足。

这三个运动我们全家都是积极参与者,但是都做得较为克制和收敛,比现在可就差得太多了。

那是因为很多必需品都要凭票买,布票、粮票、糖票、油票、肉票、副食票,持有票还得早起去排队,去晚了就只有等第二天再去,再晚了或许就买不成了。

说是运动,也就是比平时稍好一些,而且还需得此前节约好久,才有展开“运动”的条件。

走亲访友于我们也是小规模。虽然父母是革命干部,但也被认定为“出生于剥削阶级家庭”,不能连累别人,与亲友没多少来往。因我们家是书香门第,素来尊重知识,尊敬读书人教书人,和治病救人的医护人员,我们感受到在教师医生那里才没有阶级歧视(个别教师除外了)。所以拜访的多是教师医生,感谢教师用心栽培,感谢医生治病关照。每去拜访,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奉上小礼品。

我高中毕业后在大山里的乡村度过了两年艰苦的知青生活,两年农耕时期,物资非常匮乏。由于热爱读书,对区中学图书馆熟门熟路,与管理图书的老师相互欣赏,建立起了友谊,“现今你这样爱读书的人太稀有了”,在她的默许下,我自学知识长足进步,弥补了缺失的数理化学习,还阅读了许多世界名著,是村里唯一的“大知识分子”。于是就常有村民来求助读信写信。

帮人们读家信使我多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知道了远方的边防战士爬冰卧雪;铁路工人开山劈岭;渡口市的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等等。

回信就大不相同了,农民大老粗说的口水话,我要听明白了,找出主题重点才能下笔做准确的书面表达。

比如:三儿(读ser),你去给狗蛋说一声,他跑到渡口市找活干,要我借了盘缠。这快过年了,叫他狗日的过年前回来先把钱还了!祖宗有老话,欠账不过年!他和你挨在一起的,他干活在79信箱,你在80信箱,两隔壁嘛。

比如:德娃子,你在部队辛苦,屋头妈老汉哪能不心欠欠的嘛!好好干,虚心点,听首长话,尊敬人。再咋辛苦也要学点手艺,回来才好混。别像我们一辈子只有挖泥巴种地。去学开车修车,开拖拉机修拖拉机更好。哪怕骟鸡鸭、骟猪狗也要得。你大嬢的类风湿又犯了加重了,手缩得像鸡爪爪。你买点药给她看医得好不。

一大串农民口语,短短几句书写就清楚表达了。我从中深入了解了农民们的思想情感需求希望。我乐此不疲,村民们乐在其中。

过年前几天,来请写春联的络绎不绝。村民拿来红纸,有人裁剪纸条,有人磨墨,有人把写好的移到院边石条上摊着晾干,院子里插科打诨欢声笑语。春联的内容呢,是根据人们说的愿望,我编成大致像样的对联,在红纸上工工整整地均匀地写出。虽是临时即兴编写,却很受村民喜爱。至今还记得一些: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日日宽, 天道酬勤;

鸡飞狗跳山乡乐 牛壮猪肥合家欢, 吉祥如意;

平安顺利人增寿 健康和睦家生财, 和美人家。

家家户户贴上春联,虽然房屋破旧,过年的欢乐气氛就弥漫开来,也增加了温馨,我也颇有成就感。这样的喜庆日子,把对劳动和生活的艰苦、对未来的愁闷、前途的迷茫,暂时驱远。

忘不了在医言医。这里不得不说40年前大年三十夜那非常特别的“守岁”。

那个年三十夜,我和三位同学一起在外科值班,一整夜几乎在手术台度过,我们全体值班医护戏言“在这里守岁”。紧急救治的都是与过年有关。年夜饭后胃穿孔,做了胃清空胃修补;取腊肉跌下梯子碰上灶台致脾破裂,脾切除术;15岁女中学生放鞭炮炸伤面颊,行清创缝合,但破了相;最严重的是一位14岁小伙子放鞭炮时一只火炮钻入胸腔,右肺下叶炸伤,需尽快开胸手术。我们仅是实习医学生,从未见到如此严重的肺炸裂伤,都不敢上。带领我们值班的杨俊杰老师点将要我上台主刀开胸。杨老师热情鼓励:这个患者右肺炸得稀烂,救活的机率低于30%,我还是想赌一把,死马当作活马医,有我在旁盯着,随时能上,怕什么!

我持手术刀迟迟不敢下手,杨老师捉着我的手向皮肤上画的色线按下,划开一条流畅的弧线切口,我才突然放胆开始手术。随着杨老师一步一步指导,切除了炸成絮状的右肺下叶,修补好中叶的少许点片损伤,冲洗干净右胸腔,层层关胸缝皮,清点器械纱布时见小伙子生命体征平稳,欢呼大功告成。杨老师告诉我们,外科急诊每年过年都有放鞭炮炸伤的病人,以前有炸眼睛致盲的,有男孩炸伤阴部而不得不切除男性性器官的,今晚这两个还算好的,不大可能留下严重的永久伤害。

我们几个多么激动兴奋,毫无倦意。仰头远望,已是朝霞初升。

这个守岁,守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为那些除夕夜在医院手术室和我们一起“守岁”的患者们心痛,尤其是破了姣好面相的花季少女,丧失了部分肺功能的少年,也心痛我们的医生护士是如此辛苦和与众不同地过年。

痛定思痛。鞭炮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永久伤害,难道不能想法避免吗?鞭炮、烟花的确是一种仪式,造成热闹气氛,它也能导致环境污染、火灾财产损失、浪费钱财,更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终生残疾和死亡,是弊大于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从根源上解决,立令禁止呢?我把这想法告诉杨俊杰老师,他说,可以写报告送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议案讨论。还需收集相关统计数据,你们如果有心要做,就太好了。

所幸的是,肺叶切除修补的小伙子,术后4天爸爸陪同着在病房楼道里健步走。“傻小子你还玩鞭炮不?”“不了,再不敢了!咱家不买鞭炮了。”

杨老师查房说:“死马医好成活马了,赌这一把赌赢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北京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龙潭湖公园的庙会了。

春节龙潭庙会,是北京市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东城区引以为荣的文化盛事。

龙潭湖畔的民俗表演、花会、车展、书市,以及小吃一条街等内容都是饶有趣味的,使得整个庙会期间的活动日日精彩,天天新颖。庙会上,传统的“踩街走会”再现于农历春节,中国各地的表演者都会聚于此,沿着夕照寺南街,进公园北门,环湖边走边舞,进得园中,舞狮,走高跷,京胡京剧,秧歌,目不暇接。其大众化文娱很能提升人们节日里喜悦的心情。园内有各种地方特色小吃,豌豆黄,芝麻酥、炸藕合、回民切糕、冰糖葫芦、手搅棉花糖,浇糖人等,居然还有羊肉泡馍,担担面!展现出了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多元,更增添了许多过年的节日气氛。

90年代后期,在美国新泽西纽约过年。由于物资财富极大丰富,任何时候都有大快朵颐的条件,可是华人还保留着囤积食物的过年传统习俗,又叫办年货。

关于囤积食物引起的风波,使我受教颇深。

时进腊月,居住华人较多的纽约、新泽西的公寓和镇屋(Townhouse),阳台和后院挂出了香肠、腊肉 、腌鸡鸭鱼,猪头、猪耳朵、猪腿膀,有些大块的包括了半边完整的猪屁股,大块的猪排。未曾想却遭到美国本地原居民的投诉甚至报警。美国邻居把挂件拍照发在社区公共网站,媒体又在报纸电视播出,加上极其负面的评论批评,引起美国公众的哗然和气愤,不少美国国民到市议会警局门前举牌抗议。抗议及投诉的理由是:在众人可见区域挂动物尸体,或动物尸体被肢解的局部!观感恐怖,视觉冲击强烈,心理刺激太严重,诱生恶性联想,并且招引野生动物和害虫。经华裔市议员、华裔警员沟通协调,华人同胞接受了社区警局市政府的劝诫,收敛了被投诉为“动物尸体和被肢解的动物尸体局部”的挂件。美国邻居也表示谅解。华裔也提升了文明意识,华裔群体有了共识:入乡随俗,体会理解美国民众的感受,和谐共处,尊重任何人、任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自己才会赢得尊重。

2022年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过年。中国城以及许多美国商家张灯结彩,红灯笼喜气飘洒,广场有舞狮舞龙、灯谜、秧歌、打腰鼓。秧歌队里有金发碧眼的白人大姐大嫂,也有活泼的黑姑娘,腰鼓队里有白人黑人哥哥。舞狮舞龙一场舞罢,掀开彩色狮衣龙衣,健壮的白哥黑弟汗流满面却笑容灿烂神采奕奕,惊讶者众,欢呼声盈耳。

发红包,红包里面装有一美元五美元十美元,也有商家的折扣劵。各族裔有看热闹的,参与的,主动当义工维护秩序照顾小孩老人的,发送零食发水的。耳畔欢声笑语里含有南腔北调。在这个文化拼盘中,各族裔相互理解尊重,文化交融,你可领略到美国的海纳百川之包容性。不由得欣喜东风西渐;中国传统文化在异乡发扬光大;华人同胞在远离故土的此地安居乐业,开启了新的人生。

中国春节已愈来愈国际化,她是历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世界珍存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古老民俗文化遗产。这一文化瑰宝的璀璨光芒四射,让人类共享家的引力、亲情的温馨、团聚的欢乐、和平的幸福。她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镶嵌在民族的基因里。

人的一生不总是一帆风顺,坎坷曲折跌宕起伏赋予生命的丰富厚重。春节传承几千年,蕴含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凝聚了对美好的生活追求和情感寄托,承载着我们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今不少家族后人、家庭成员天各一方,各自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开辟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亲人们团聚一起过年守岁,分享经历,总结经验教训,讲述蹉跎奔放的史诗般的经历;走亲访友去拜年,重温友情,已成了非常奢侈、令人向往、又令人遗憾的事。

那些过年的久远的记忆已在脑海里幻化成了或模糊或清晰的老照片,演绎出岁月沧桑,像古老的图腾,站在历史烟尘的背景中,神圣庄严,又饱含深情。

这是多么唯美抽象的、古典和现代浑然一体的情境啊!

那就去融入吧!在这温馨热烈又浪漫的节期,留下一帧帧新照片,我们既作为主体又淡入背景,整合进传承永续、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史。

(“方志四川”转载时有删节)

来源:永远的华西

作者:于 晴(笔名晴空,华西医1977级校友,好静嗜读喜思,一位具有艺术气质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热爱医学,酷爱文学,长期从事医学临床,医学研究和教学,闲时舞文弄墨。现居美国佐治亚州山野乡间)

来源: 永远的华西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