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苑】百年华诞新起点 文学艺术应有为‖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2 21:02:41 浏览次数: 【字体:

百年华诞新起点

文学艺术应有为

蒋德均

新时代,新起点,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学艺术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文学艺术本身或从事文学艺术的广大工作者们应具有什么样的心态与姿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这众声喧哗、热闹非常的时刻,如何保持清醒与自觉?如何坚守文学理想与文学情怀?如何在纵横交错、复杂非凡的时代与现实坐标体系中审视文学尤其是审视我们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岗位而不至于迷失自我、迷茫心绪?……

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可以使我们富裕起来,但只有文化——当然包括文学艺术发展才能让我们自信起来,只有文学艺术繁荣才能使我们文明起来。因为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是一项系统的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指出文学艺术是“铸魂工程。”他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诗人书写着伟大的时代。习近平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中外文学艺术史启示我们,伟大的作品不是呼唤出来的,伟大的诗人也不是扶持起来的。它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大凡精品力作无不是作者热爱生活、拥抱时代、深入现实、广取博纳、融会贯通、自觉地遵循艺术规律而创造出来的心血之作、个性之作。而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充满浩然之气和悲悯情怀的大丈夫与仁爱者,他的存在是对庸常社会的挑战和惯常习俗的反叛,他的一生都在思考和突围、忧伤和悲悯。他的创作不为金钱和权势,也不为获奖和名利,更不会迎合和倾慕喧嚣的时尚。它是生活之歌、心灵之歌,它是时代之歌、人民之歌。他的作品既是世界的、时代的,更是民族的、历史的,也是个人的、民众的。真正优秀作品必须“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习近平语)

我始终认为,今天我们考量文学艺术,决不能仅仅从表象的“产能”或“效益”来评判。所以,文化建设与文学艺术创作,从本质上必须知常守道,遵循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规律,绝不能借用或套用经济或政治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文艺大繁荣目的之一,是让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引导,经济发展的灵魂,人民幸福的家园,民族凝聚的血脉,充分重视并释放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创新力,以期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强大民族精神,强悍民族灵魂。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过,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会极大地提升国民的思考能力和自省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塑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所以,当各地政府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时,既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市场价值和经济规律,又要牢记文化的公益性精神品质和文学艺术的情感审美属性,绝不能视文化大发展与文学大繁荣就是上项目、挣大钱,绝不能用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建设文化、要求文学,更不能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考量文化建设和文学艺术创作,绝不能片面地将文化产业视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否则,那将是文化的灾难,文艺的悲剧。

当下,尤其应当警惕文化建设中所谓“大动作”“大手笔”“高规格”的形象工程,必须反对文学艺术创作中快出作品的应景之作和多出作品的数字绩效。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沉寂的灵魂工程、精神活动,它不仅考验当政者的文化视野与价值取向,而且检验文化建设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品位与社会风尚。因此,它需要用心灵来化育,用真情来滋润,用耐心来等待。

文艺创作尤其如此,比如司马迁穷其一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比如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万古不朽的《红楼梦》;比如歌德历六十年之心血创作出煌煌巨著《浮士德》;比如普鲁斯特耗费一生写出世界名作《追忆似水年华》。即使到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写作与呈现的工具与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但文化的公益属性不会改变,文学艺术的审美属性不会改变,文学艺术创作的心灵特性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渴求不仅不变,而且需求更旺要求更高。所以,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由此可见,我们坚信文化的力量,文艺的魅力。但文化需要沉淀,精品必须定力。只有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披肝沥胆,精益求精,方可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在时光的汰洗中,真正的精品力作才会愈见其艺术光华和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人开始富裕了,但我们的文化力量尚不够强大,其影响力与国家的现实发展不匹配,民众的精神生活尚不够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不巩固,甚至出现了理想迷茫、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等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所以,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我们认为,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应该是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精神强大、灵魂丰盈的有机统一。所以,有人说,一个民族,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而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同时一定是谦逊的、进取的、理性的民族。无论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都具有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博大情怀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恢宏阔大气魄。

因此,生活在新时代又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觉悟清醒,自我反省,自觉自信但不能自尊自大、盲目盲从。由此认知,我们便不会哀叹文学艺术被边缘化了,诗歌就要灭亡了,也不会盲目自大狂妄地以为文艺万能,包治百病,应该以我为中心。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时时牢记文学的初心与使命,清醒自己的位置与作为。为自己生活的时代与社会、国家与民族以及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是文艺群体还是个体“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深情寄语“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时代需要文化文学巨人和文化文学巨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因此,习近平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