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地方志机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作用研究(上)

作者:《地方志机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作用研究》课题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5 21:43:09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地方志机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部门作用研究(上)

《地方志机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部门作用研究》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也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有着“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功能。地方志编修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独门绝学”。《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法规及规范性文件,都明确指出地方志机构承担着志鉴编修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职能职责,以及在保存历史、记录当代、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充分肯定了地方志机构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的职能部门。

一、地方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

(一)地方志具有“一方之全史”的宝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体现者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与国史、族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的结晶,是一方土地上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内容横陈百科、纵贯千年,包括中华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传统道德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等内涵,亦包括中医中药、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汉字汉语、诸子百家、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作用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所言,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特点,富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

(二)地方志具有“保存信史”的志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

地方志是“官书”,因其“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存真求实”的原则精神而具有真实可靠的特性,成为一方土地上最广泛、最真实、最权威的“信史”,可还原历史之本真,让阅读者“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宋学者乐史语)。正如清代学者章平事所言:“夫志,犹史也,与其泛而美观,毋宁核而传信。”地方志“保存信史”的志库功能,体现其资料价值和佐证价值,如关于领土边界争议、人物出生地确认、重大人物事件真相、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均可以地方志记载为有力证明,也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三)地方志具有“教化育人”的知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弘扬者

“育人”是地方志三大功能之一,是为民修志的初心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人才对于安邦定国重要性在地方志中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新旧方志中都有体现,志书入选人物的道德标准、优秀品格及其优良的家风家训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内核。从地方志书中挖掘总结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而形成的众多地情书籍、文章,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可教育引导人们丰富历史知识、记住乡音乡愁、产生价值认同、提升文化素养,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可帮助我们实现“以志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服人”目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也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历史担当。

(四)地方志具有“资政辅治”的智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集中者

古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地方志自诞生之初,便因其资料的详实、客观,为地方治理提供经验和智慧。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地方志,善于从中了解地方文化、寻找历史智慧。毛泽东主席参加成都会议期间,调阅了大量地方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①只有通过阅读志书,才能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用贯通古今的思维指导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如西汉韩婴所言“夫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地方志中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作为资政理政的重要借鉴,纵观古今的地方志,可以告诉人们历史智慧,鉴往知来。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方法,古往今来人类应对地震、疫情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经验,都在地方志中有记载。执政者可在地方志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五)地方志具有“交流互鉴”的鉴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者

中国地方志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它具有历史贯通性、民族区域性、客观权威性、法律证据性、资政辅治性特点,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价值,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交流互鉴的标志性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代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人类成为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精神宝库”,地方志和其中蕴藏的家谱、族谱等方志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接受度更高更广、更具魅力的文明形式和精神力量,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地方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实践

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三大功能,都在记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精神、人文精神。进入新时代,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地方志机构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牢固树立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理念,努力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中取得可喜成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的功能日益彰显。

(一)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核心思想理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中华文化核心理念这样阐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核心思想理念,在历代地方志书中都有大量记载。

传承发展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地方志的纂修不仅将中华文化的每次革新记录在册,同时自身也随着时代变迁,其修志观念、志书形式、内容记载重点都会有所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主导下,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站在人民立场上,创新编纂体例和形式,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志书的主体,突出人民创造一方历史的丰功伟绩。随着时代变迁,地方志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一本志书走向“十业并举”,并在不断创新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川省地方志办近年来坚持编纂与宣传并举,以编纂质量提升和传统文化宣传弘扬为重点积极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两微八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新媒体宣传平台,取得较好成绩:2021年10月29日,《四川日报》发布《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关于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的公告》,四川省地方志办牵头编纂的《大熊猫图志》《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八卷)、会同有关部门编纂的《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4部地方志书,被评为二等奖。4部书籍获得二等奖,在四川地方志历史上是第一次;“方志四川”官方电台获评全国2019年度政务音频账号前30名,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被评为全国政务专辑人气类前10名,“方志四川”澎湃号获评2020年度“澎湃新闻·文旅传播奖”第三名和2021年度“优秀澎湃政务号”,“方志四川”川观号获评2020年度优质政务类川观号。此外,现地方志机构还创新开发影像志、各类方志电台及音频节目等,以声波和光影形式将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传播传承下去。

传承发展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思想。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说:“夫方志之著述,非如哲学家文学家之可以闭户瞑目骋其理志而遂有创获也,其最主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收集资料。”地方志横陈百科,涵盖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要编好一部志书,不仅要掌握大量历史文献,还要做大量实地调查,真正脚踏实地地做研究。每一代方志人为全面掌握一地之地情,往往要深入穷乡僻壤,考察山川、寻访古迹、了解风俗。实事求是是每一位优秀史官的信仰和职业底线,志源自史,我国古代方志学的集大成者章学诚明确提出“志乃信史”,以史家标准规范方志人。历代方志人也一直以实事求是作为遵循的法度。进入社会主义新方志阶段,新地方志指导思想之一毛泽东思想,其精髓之一就是实事求是。199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又从法的角度明确了实事求是对于地方志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地方志的灵魂,历代方志人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代代传承着“实事求是”这一思想。

传承发展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尽管历代方志存在多载官僚士绅而少见一般民众的弊病,然而相对于其他史料,方志仍更具有“社会性”“平民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认为:“以前的史料,不是供王公大人的采览,便是备文人学士的讽咏,是片面的,是散漫的,而不是系统的;是文学的,是艺术的,而不是科学的……我们现在寻材料,要转向社会方面去了……那只有叩地方志之门了。”到社会主义新方志,彻底改变旧志中只见王侯将相、世家豪门而不见平民百姓的记录方式,人民真正成为方志记述主体。今天,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志部门编纂志鉴,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壮举真实记录下来,进一步传承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目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正在牵头组织实施《中国全面小康志》《中国扶贫志》,很多省市积极筹划编修专志,四川省已编纂出版《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四川宜宾市、雅安市、阿坝州、阆中市,陕西安康市,云南楚雄州双柏县,河南三门峡市等地都在着手编纂《脱贫攻坚志》,忠实记录这一伟大实践,传承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

传承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地方志向来重视自然的重要性,一直贯彻“天人一体”的哲学思维、系统观念、整体思想,重视对一地自然资源的记述。我国最初的方志就建立起一种记载当地自然环境的良好传统,如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越绝书》,对吴越自然环境记载甚是详尽。又如常璩《华阳国志》,谈及《华阳国志》以前的巴蜀方志时说:“地理志颇言山水。”历代方志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将这种关注投射在地方志中。在中国古代地方志中,从通志到府志再到县志,都专门设计记载自然的篇目,如星野、疆域、山川、物产、灾异等。此外,还有很多专门记载自然环境的志书,如山志、水志、湖志、塘志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两轮志书,依旧承袭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并在体例上创新,除自然环境篇集中记述外,农业篇、畜牧业篇、林业篇、水利篇、环境保护篇等均有涉及,甚至在经济管理篇中也会加入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在城乡建设篇中加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专门记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全国各地在编纂志鉴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记述更加浓墨重彩,很多年鉴专门增设“生态文明”部分,也有些地方专门出版一些关注生态文明的专志。如2018年1月出版的《四川省志·大熊猫志》,是中国首部以大熊猫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志书。该部志书全面展现大熊猫生活史、研究史、保护史、发展史、文化史,既记录动物与自然、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记录人类与动物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的生动传承。此外,四川省地方志办会同省林草局编著出版的《大熊猫图志》、省林草局组织编纂的《川金丝猴志》等,也都是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继承和积极回应。

(二)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理念

《意见》对中华传统道德理念这样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就是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在传承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及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方面,历代方志人一直薪火相传。方志人常说“盛世修志”,因为在国家昌盛稳定时,编修方志总结历史、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地方志也会担起知鉴职责,维护国家利益。方志学家诸葛计曾撰写长文《地方志与爱国主义》,详细论证地方志在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所作的实践。直至今日,地方志依旧高举着爱国主义旗帜,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如中指办牵头组织编纂的《中国抗日战争志》,四川省编纂出版《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以及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红军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而编纂的《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河南省编纂的《河南抗日战争志》,山东省编纂的《沂蒙精神志》《山东抗日根据地志》《山东解放区志》等,都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承。目前,上海、四川、江苏等省(区、市)组织编纂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类书籍,真实记录中国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弘扬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爱国情怀与人间大爱精神。

在传承发展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方面,方志人更是责无旁贷。方志理论学家寿鹏飞在论及地方志功用时,说方志可以“正人心、敦风尚、明正谊”。地方志在教化人心、敦厚风尚等方面,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历代方志学者都十分重视人物志“励俗维风”的作用,收录许多立德、立言、立功之历史人物;人物志一向占比较大,长期以来有“古来志书半人物”之说。方志中收录的人物主要有出于本地的显贵,如忠臣、显宦、达官、名流等,通过对他们的记载荣耀乡里又激励后人;本地考取功名的人,鼓励人们勤奋用功读书,兴向学好学之风;本地的义士、孝子、烈女等,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虽然旧志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其人物选取以封建道德观念为标准,但其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仍起到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方志人物志所选取的人物,以其是否推动历史发展,是否对国家、社会、人民有重要贡献为标准,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以《四川省志·人物志(1986—2005)》为例,该志选取人物的标准是“凡是对四川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军事等发展具有较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人物,以对社会贡献及影响大小作为入志依据,不以职位高低为唯一标准”,强调收录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注重对有杰出贡献的普通人民群众的收录。通过对这些榜样的树立,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除人物志外,很多志书在编纂中也着力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2018年出版发行的《安康家园志(2008—2018)》,全面记载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最大集中安置地震孤儿基地安康家园的建立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详细记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孤儿救助模式和712名灾区孩子的成长经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生动展现了安康家园凝聚的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

(三)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人文精神

《意见》对中华人文精神的阐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人文学术、科学技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历代地方志记述着一个地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详细记录正史或其他史籍很少提及或根本不记载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通过方志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全面观察过去的人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基本层面。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风俗对于国家兴衰、社会治乱的重要性,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乎民俗者”“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地方志一直以来就很重视对风俗的记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开我国风俗专志先例,隋唐方志明令规定在综合志书中必须列有风俗,此为后世方志所沿袭。现存方志中,几乎都有关于“风俗”“礼俗”“风习”的名目,方志不仅将风俗记录下来,也为风俗的传承提供系统、详实、可靠的依据。方志记录风俗的同时,也对社会风俗的善恶、优劣、良陋进行评价,以影响民众在风俗生活中的行为倾向,引导社会风俗向善、向美。四川省在新中国成立后两轮地方志编纂中,在民俗文化的记述上做了很多积极的实践,如编纂《川菜志》《川酒志》《方言志》《川剧志》等,将社会主义新风俗风尚载入志书,传承中华文化中的“淳”“厚”“朴”“美”“醇”等良好风俗。同时,风俗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地方志对风俗文化的记载,能引导人们更加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和独特历史。

艺文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正史《艺文志》发展而来。最早将“艺文”载入方志,始于北朝宋孝王的《关东风俗传》,开地方志记载艺文先河。此后,历代方志学者在编纂地方志时,都十分重视艺文志的编修。我国古代典籍流失严重,南宋郑樵曾惋叹“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而方志的记载,使得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源得以保存。如今,学者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地方志的艺文志。

地方志不仅通过艺文志保存了珍贵的文学艺术、人文艺术,还以其丰富的史料价值为当代地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进一步传承文学艺术。以四川乐山市为例,乐山市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重视读志用志,系统详实的地方志为当地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论证了“志书是文学艺术创作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学创作方面,长篇小说《峨眉剑雄》许多内容取材乐山市域地方志资料,把峨眉山、乐山大佛、罗城古镇、杪椤沟、青神中岩寺等景区、景点的人文风光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雕刻艺术创作方面,乐山雕刻艺术人员从《女神》诗集里,选用“凤凰涅槃”为题雕塑了郭沫若大型雕像,又从陆游的事迹诗文中雕刻了左手执宝剑、右手握书册文武双全的陆游石刻像及其他名人雕像群。

地方志还为人文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深厚基础,如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学科,传统历史地理学就是建立在历代地方志基础上。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创立的禹贡学会,便是以我国最早的方志《禹贡》命名。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端,也是中国近代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存量丰厚的地方志为学者研究疆域变迁史、边陲民族史、民族演进史等提供权威而详实的记录。

此外,地方志也为其他学科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北京大学陶希圣侧重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他曾强调“方志是研究一地的历史的最方便的书”。鞠远清也充分肯定方志的史料价值:“有许多经济史料,在他处很不易于找到,而在方志书中,可以找到。”

地方志中关于科学技术的记载以农业和水利最为丰富。几乎所有志书都将水利列为重要内容,详细记述本地江河湖泊的利弊、井渠陂塘堰闸的分布和历代的治水措施。许多地方志详细记述农作物的品种、耕作制度、耕作技术,有的附有农具及其使用方法。

地方志中还保留了许多民间创造发明的史料。如四川方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合江人曹震在陕北创制“代漕陆舟”行驶在榆林沙漠地带,效率远远高过畜力。又如100年前,美国农林科学家施永格曾利用福建、广东的地方志研究柑橘生长规律并取得丰硕成果。再如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地方志记载的植物分布及花开花落时间变化,研究中国历代气候变化规律,其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将5000年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时期,其中之一就称为“方志时期”。

(四)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地方志机构积极与时代同步,围绕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三大功能,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建设方志馆、史志“七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期刊宣传等,地方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各种创新形态,取得较好成效。

服务中心大局显担当。现代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地方文化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地方志机构主动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己任,为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如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地方志机构编纂了一大批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秀文化的精品好书;近几年实施的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中国名山志、中国名酒志等中国名志工程,讲好中国故事、服务重大战略,在助力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开放合作等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从历史智慧中寻找治国理政经验,组织撰写资政报告,多篇《资政参阅》报告得到省委领导肯定性批示;每周汇编发布《四川要闻》,及时记录和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主动向统战、外事、招商等涉外部门赠送《大熊猫图志》《三星堆图志》等志书,向省直部门及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图书馆赠送《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等志书,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市、县三级图书馆设立地方志阅览室(或地方志专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献“志力”。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与支撑,地方志工作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地方人文、历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文、生态、社会等丰富的地情信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2019年,上海市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成立长三角地方志合作联盟,共同签署《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地方志合作备忘录》,三省一市地方志机构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合作开发资源、共享方志成果、协同传播文化、加强学术交流工作,共商共谋地方志区域合作,为长三角发展贡献“志力”。再如2020年,四川省和重庆市地方志机构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签署《深化川渝地方志工作合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加强成渝地区共同文化基因的挖掘、共同人文精神的提炼、共同文化认同的塑造,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川省地方志办制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相关资料收集保护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组织编纂《四川省乡镇简志》,支持镇情馆、村史馆等文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

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对文化有了更高需求,尤其是随着国人越来越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关注,就更需地方志部门积极进行自我革新,做好教化育人工作。如中指办策划拍摄中国影像方志,在央视播出,全方位宣传县情与地方文化,扩大了县域影响和地方志影响。福建组织方志之夜大型文艺晚会,上海开展“江南与上海”主旨演讲,江西开展弘扬江西地域文化活动,云南组织拍摄《美哉云南》《美丽云南》(第二季)省情系列微视频及云南历史名人动漫在云南电视台和百度等网站及各新媒体平台播出、推出“一部手机读云南”平台,海南、陕西拍摄方志视频上传干部在线学习网和“学习强国”。四川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实现从方志业务网到省情信息网的转型,并积极推进志书年鉴期刊数字化上网;改版《巴蜀史志》期刊,实施扩容提质,推出“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四川历史名人”专刊、“聚焦三星堆”专刊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专刊、特刊,深受社会各方喜爱与好评;建成“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形成传统文化、巴蜀文化立体传播格局;开发利用四川省志《川菜志》《川酒志》制作的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获得2019年喜马拉雅政务系统巅峰榜前10位,开发利用四川省志《大熊猫志》《方言志》制作的音频节目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传播了四川特色文化。截至2021年6月30日,四川省建成24个市、县方志馆,建成8个乡(镇、街道)地情馆和197个村(社区)史馆;建成四川省方志馆川大分馆、重庆大学分馆等6个高校分馆,开全国校地共建方志馆先河(其中,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华师大分馆为川渝共建,开省际共建方志馆先河);成都市在全市建设社区微方志馆。这些都是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地方志的“育人”知库力量。

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潜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地方志要主动作为、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近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开展方志文化“走出去”活动,2019年在湖南举办“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组团出访埃及、日本、美国、希腊等国家,以座谈交流、举办讲座、主旨演讲等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上海、福建、广西等省级地方志机构,加大海外方志文化宣传与内容合作,收集历史资料,开展学术交流,合编《妈祖文化志》等,扩大中国地方志在境外传播和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志书年鉴、地情书籍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指办推动《大熊猫图志》等地方志书参与“一带一路”书香工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些地方编纂出版双语版年鉴,服务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乌镇志》中英文版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礼物赠送与会嘉宾,开志书助力国家重大国际会议先例。成都市地方志办与新华网等签署方志文化海外传播合作协议,推动优秀方志文化国际传播,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巴蜀史志》《成都精览》等书刊走向国(境)外,《大熊猫图志》被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收藏。如今的中国地方志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与海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志鉴收藏机构及有关组织和个人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共享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整合资源、汇聚力量,“走出去”的地方志正在为保存共同的人类记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课题组组长:陈建春

课题组成员:赵行 刘刚 邓开明 郭徽 葛丽萍 朱丹 朱艳林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地方志机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作用研究》课题组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