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党的理论创新历程的基本启示

作者:潘凤焕(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凡良(中央党校博士后)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1-08-11 09:00:10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潘凤焕(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凡良(中央党校博士后)

  回顾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基本遵循了“坚持—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这样一条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首在坚持,贵在创新,重在发展,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科学理论、实事求是的态度。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及“怎样坚持、怎样创新、怎样发展”的演进规律,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时代党的理论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紧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轴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不仅使中国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以这一科学理论为引领?原因首先在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替代的发展趋势,科学预测并描绘了人人向往、和谐有序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完全契合,是党始终奉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让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更加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论自觉,这是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现实条件。

  正是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才使得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即使出现“左”倾和右倾错误并造成严重损失时,中国共产党都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产生动摇或怀疑,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而是愈发深入地思考其真谛,认真反思这一科学理论中的不足。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探索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光辉成就,书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创新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实践发展的不竭动力

  理论创新无止境,实践创新无止境,这是对党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高度概括。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蒸蒸日上,其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能够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进而稳步有序地进行理念的更新、思路的转换,并及时有效地纠正更新转换过程中的失误,以保证更新不延迟、转换不偏离,使理论创新永远走在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大道上。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始终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观我党百年发展历程,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党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党就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发展是理论坚持和创新的目的,也是进一步坚持和创新的保障

  没有发展,理论坚持很难持续,创新也会失去动力。如何才能实现理论发展?回溯党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党在理论上的发展源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主观思想上的解放,二是客观实践上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主观思想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重大观点的提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客观实践方面,小岗村农民自发的“大包干”改革,打破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拉开了对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小岗村的改革,从实践上为中国农村改革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经过推广实践和科学总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改革的理论。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事例,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发展的高度自觉,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历史经验也多次证明,将理论上的高度自觉和实践上的不断深化紧密结合,对于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去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百年渴求;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和精神,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取得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愿望,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一个新境界。而今,我们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想自觉和探索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有理由坚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理论发展会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会更加深刻、更加生动。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