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四川,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美术大师唐国富讲述绿叶对根的情意② ‖ 唐雪元

作者:唐雪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11 15:29:55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

美术大师唐国富讲述绿叶对根的情意②

唐雪元

艺之道,雕塑人生踏歌行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

1976年5月,在芦山县文化馆组织下,唐国富有幸前去省城成都参观画展。这对生在小县城、常在田地间的他来说,进入展厅后如同置身于艺术殿堂,一幅幅精美画作,一件件艺术作品,让他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真恨不得全部记录在脑海中慢慢赏鉴消化。“这次展览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雕塑还能这样做、人物形象还能那样表达!这都是以前想不到、看不到的。同行之人早已参观结束,我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旁人、忘记了周遭一切,甚至开展三天连续参观了三天都还觉得不够,真的是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唐国富坦诚道,这次展览结束后,他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有这样高的艺术造诣?为什么能够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得如此完美?自己的一些拙作虽然也参加了市、县级展览,也侥幸获得了一些好评,但和前辈们相比,差距又岂止千里!

《抱团》

他开始明白,仅靠闭门造车、凝思苦想是不行的,自学是有致命缺陷的,缺方法、缺标准、缺方向,时间长了就成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蒙闭,在不自信中找到自信!

1976年,中国历史上注定不平凡的一年。那年,“文革”十年浩劫终于结束,党和国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那年,唐国富也终于结束了知青生涯,回到县农具厂当了工人。

《沧桑》

1977年10月27日,因“文革”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随之而来的消息,更让唐国富雀跃不已:1978年7月20日至22日,四川美术学院发布正式对外招生启事。当时重庆设了考点,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也设了点,报名者成千上万。

“我要去报考!”经过初试、复试,当唐国富“过五关斩六将”,有幸拿到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准考证时,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梦和美术家梦都在向他招手了!

临考前几天,他时常无法入眠。反复思考考场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自己的优劣势是什么、考不上会怎样……如此这般那般。那段时间的他像是得了强迫症,塑了几个泥塑稿都不如意,砸了重来、重来又砸,完全找不到感觉和自信,仿佛平时的所学所感,在这段时间突然间离他远去。

《沉思》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考试时间到了,唐国富选择了表现知青的题材,结果作品在28位考生中名列前三名,让他信心倍增。然而,在后面的素描考试中,他因从未学过而最终一败涂地,名落孙山。这对唐国富来说,是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次打击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民间的,谁是学院派?我唐国富没有进入过美术学院,我还是要追求我人生的路。”

《出头》 唐国富 创作,作品用一块金丝楠整料雕刻了九个重叠的人头。每个人头的表情突出展现了他们内心的世界,体现了人生道路的艰辛和困惑。刀法粗犷、简练

诚如唐国富所言,芦山走出的巧匠们,他们能征服自然界中被遗弃的产物,双手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并不因为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而正由于他们在泥土中生长,与顽石朽木为临。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故事,都好似他们手中的作品,蜿蜒曲折却总是愈发向上。

时间来到了1982年,唐国富离开了县农具厂,接父亲的班调入了服务公司照相馆。照相馆是以人像摄影为主,而他主要负责暗房工作。刚开始他对工作是不满意的,觉得与雕塑沾不上边,一有时间就拿着泥巴忙自己的,对工作却是没有全身投入。有个晚上,他想趁着相馆没人清静,继续把白天没弄完的人像塑好。没想到,一进门却看到父亲站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他冲洗的照片,正细细观察他的雕像。看着他进来,父亲语音陡地提高八度,十分严厉地对他说道:“做人就像塑像,作者心都不正、塑像能正吗?”父亲说完,甩臂离去,而他的这话,有如五雷轰顶,让唐国富羞愧不已,继而陷入深深的自检。

《非洲友人》

时间长了,他对洗印照片有了新的理解,底片到相片的过程,就是从无影到有影、从无形到有形,这过程和雕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如何把握。在相馆的5年,唐国富学到了父亲几十年的经验技术,更学到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实乃终身受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愤怒的钟南山》

198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芦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搞一个“红军长征过芦山”大型展览。几经挑选,塑红军像的任务落到了唐国富头上。一个多月后,一尊题为“冲锋”的红军像终于在他的手上诞生了,像模像样地摆在了展览大厅的门口。

“这是谁塑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展览开幕那天,上世纪30年代曾师从于鲁迅从事版画木刻的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乐以钧先生一进大门就停了下来。站在一旁的唐国富“唰”地一下脸红了起来,心里暗暗叫苦:看来今天这个丑是丢尽了!陪同参观的县上领导上前向乐以钧介绍:这是本地一个雕塑爱好者塑的,还请先生多指教。

“不错,还很有神韵。”当乐以钧先生得知塑像的还只是照像馆的一个工人时,他说这样的人才应该到文化部门来工作。其实县上领导和乐以钧先生都不知道,雅安市(今雅安市雨城区)调他去搞专业雕塑的商调函此时就在他的衣兜里。原来那年雅安市建委打算在市中区搞一个“女娲补天”的大型石雕像,唐国富毛遂自荐并附上了几张自己的雕塑作品照片。求贤若渴的雅安市建委当即派了一个曾在美院任过教的雕塑专家前来考察。当这位专家亲眼看到唐国富随意摆弄几下,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头像就栩栩如生呈现在人们面前时,顿时击掌叫绝,“我定了可以要你。”然而,芦山县照像馆不让他走,“唐国富走了,照像馆垮了怎么办?”

到雅安搞专业雕塑没有去成,而红军塑像的意外成功却让唐国富调到了县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和摄影工作。

《格局》

1988年4月,上级通知芦山县博物馆派人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举办的“古人类头骨复原及模型制作培训班”。博物馆是个穷单位,无法预支差旅费,当时的馆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600元“私房钱”,让唐国富去北京学习。

唐国富到北京后不像其他学员,有闲暇时间就参观名胜古迹,他抓紧每一分钟学习,当他雕塑出“北京人”模型时,甚至让研究所工作人员误以为是“北京人”化石,差点闹出一场“盗窃文物”的误会。这一次尝试的成功,使他认识了自己的“雕塑”潜力。而在培训期间,他的勤学苦练也深深打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贾先生评价他说:“这个矮个子四川人还吃得苦,他日必有所成!”

《回归》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992年秋,吃得苦的唐国富被上级提拔为县博物馆副馆长。但随着官运来的,亦有挑战——芦山县城有一北宋时的建筑物姜庆楼,里面供奉的是县民历代祭祀的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但可惜的是姜维像在“文革”时被毁。而今,芦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塑大型姜维像复原貌,指命重塑任务由唐国富领衔。

“受领任务后,我几经琢磨,选取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诸葛亮将兵书交给姜维夜读。可在雕塑时,经费又紧张,让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我的母亲当时硬是将自己多年积攒起来的2000元钱递到我手中,我的兄弟姐妹也纷纷解囊相助。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乡亲们,得知我为姜维塑像,也赶进城捐上一份心意。深肩乡亲们的重托,我没日没夜地扎进创作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仅3个月时间,由我和四川工艺美术研究院工程师冯德安(少年英雄刘文学塑像作者之一)用红砂石制作的高3.5米的姜维雕像落成。雕像揭幕时,得到各级领导和乡亲们一致称赞。”唐国富动容而自豪地告诉笔者,姜维像再现于世人面前后,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教授、香港雕塑家文楼、日本一研究魏晋南北朝石刻艺术的专家长岗龙作等行家对此均给予较高评价:“深得汉代石刻文化的精髓!”

同时,一名叫冈田明彦的日本汉学家到芦山考察三国文化时,他执意要唐国富站在姜维雕像前拍照,说是将来出书时,他要把这幅照片登在扉页上。

《苦逼》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997年6月,在喜迎香港回归前夕,唐国富用宝兴的汉白玉精心雕刻了一个“回”字形母子抵头嬉戏的雕像,并取名为《回归》,作品简捷明快的线条将浓浓的母爱融入其中。这件作为雅安地区唯一的参展作品参加了由四川省美协、四川省诗书画院联合举办“四川省迎香港回归美术作品展”,观者如潮。一个不愿留名的收藏家辗转找到唐国富,开价10万购买,但被他一口回绝。四川省教委一领导看后说:“这样好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唐国富把它拍成照片,投给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没多久《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有一位诗人看后写了一首诗,诗歌贴切地表达了“回归”所要表现的意境:

切切思亲念,依依母子情。

归嬉怀抱里,喜遂百年心。

2004年,该作品入选《中国文化报》“21世纪中国艺术名家名作大展”。

而这,也标志着唐国富真正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雕塑家!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艺术】四川,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美术大师唐国富讲述绿叶对根的情意① ‖ 唐雪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雪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