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朱陆 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
作者:张品端《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11版)
陆九渊像 资料图片
【国学动态】
由福建省社科院等单位主办的“会通朱陆 传承理学”会讲,日前先后在朱子学的发祥地福建武夷山和陆九渊的故里江西金溪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6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就这一主题开展会讲,并以发生在844年前的朱陆“鹅湖之会”,来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张志强在会讲致辞中的一席话,很好地表达了本次会讲的学术旨趣。他说,今天我们对朱陆问题的探讨,就是在新时代的条件下,通过朱陆之间虽相反实相成的会通视野,来把握中国思想和文明演进的动力枢机,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文明演进枢机的把握,来自觉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以此来促进中华文明的更化发展。
关于“会通朱陆”的新诠释。学者们认为,朱熹和陆九渊都有强烈的怀疑意识和自得精神,这是会通朱陆思维方式的一个新视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怀疑后有质问,质问后须反思,反思后常常会萌生一些自身独有的心得体会,这就是自得精神。此种思维方式是朱陆开展学术文化创造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会通朱陆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为开展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一种现实资源。
有学者则以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对朱陆哲学思想的评析,并用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从本体与工夫两方面对朱陆思想之异同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朱陆二系是两个不同的义理形态。朱熹对道德之理的理解和实践,走的是“道问学而后尊德性”,而陆九渊走的是“尊德性而后道问学”。故二者的会通,并不是其中一系可以独立自全而会通另一系,而必须从自己走向对方(如陆氏的工夫理论形态也要向朱子重视明理格物这方面来补充),互相补充才能完善自己。就此而言,朱陆二系交互相涵,可以作为儒学成德之教的有效理论和工夫。
还有学者从东亚儒学视域,就日本江户时代对“朱陆之辩”的接受与转化,作了详细的考察,透视了日本“朱陆之辩”的历史面貌。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藤原惺窝、林罗山和中江藤树等,通过对“朱陆之辩”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宋明理学思想实质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在寻求融会朱陆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有特色的思想主张。特别是他们在吸纳与陆学有共通性的朱子学相关论述,如儒佛之辩、心与理的关系论、知与行的关系论等,来建构新的思想框架。
参与会讲的学者还就“朱陆论心知之异”“吴澄会通朱陆的背后”“直觉进路中朱陆会通”等论题,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进一步拓展并丰富了这次会讲的论域与知识点。
关于朱熹理学思想内涵的阐释。学者们对“朱熹的民族思想”展开了讨论,认为朱熹的“华夷之辨”是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根本,并非狭隘的血统论民族观念,其民族思想具有包容性与文化性特征,这对以文化促进民族融合提供了思想养料。朱熹还主张以仁政为治理手段,来化解少数民族的矛盾,显示了儒家亲善爱民的民族思想。朱熹的这些民族思想,体现了一种积极作为的态度,凸显出儒家民族思想的礼仪教化内涵,对当下的社会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另外一些学者对朱熹的少儿道德教化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朱熹将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而“小学”阶段的道德教化主要围绕“明伦”与“敬身”展开,一方面明确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内省自身,涵养“敬”之精神状态。朱熹的小学教育理念及其最基本的“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等道德伦理教育,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
朱熹的“礼学”思想,也是这次会讲的一个突出内容。一些学者认为,宋代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义理派礼学。朱熹将传统儒家的礼与其天理论贯通起来,极大地提升了“礼”在儒学中的地位,使“礼”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另一些学者则对明清古徽州礼学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明清时期徽州礼学思想的转型与建构,引领了古徽州的地域观念与民众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徽州作为朱子桑梓之邦,《朱子家礼》使徽州地区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礼仪生活方式。古徽州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即使从商,亦为儒商,是“儒”与“商”的有机统一体。这种重视人文修养、讲求礼仪之道,对当下社会有着现实意义。古徽州无论是“新安理学”或“皖派礼学”的个性发展,都是在程朱理学的视域下,伴随着时代学术风气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的新突破。因此,对明清徽州礼学思想的转型与建构研究,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域点。
参与会讲的学者还对朱熹与陆九渊的礼学思想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在礼学观念方面,朱陆都以“礼”为现实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但礼仪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在礼学实践方面,朱陆都以礼学作为内圣和外王的依据。他们都坚持以礼为修身的原则,注重遵循礼的具体行为规范。这种既重视礼学观念,又重视礼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意义。
此外,学者们还就“朱子论浩然之气”“朱子《西铭解》的哲学建构”和“朱子论心”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体现了参与者各自独特的思路与视角,以及追求学术的自得精神。
关于陆九渊思想内涵的阐释。一些学者指出,陆九渊的心学呈现了某种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意蕴。陆氏的责任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包括正心、存心、养心、自反的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又包括自醒自觉、自反自成、自立自强。故陆九渊重视每个人的为己之学,把学以自道、学以明理确定为终身的责任。在陆九渊看来,明理固然是人为学的主要宗旨和重要责任,而明理的根本方法是立本。这个“本”不是别的,即是孟子说的“大本”,即是“本心”,即是“良心本体”。人若能立善心本体(即康德所言的自我立法),就能够把握包括责任伦理在内的典常伦类。学者们还将陆九渊经学诠释学思想与西方诠释学互视,并用施莱尔马赫“心理诠释学”原则,对陆氏经学诠释学思想进行解释。这种中西诠释学对话,是研究陆九渊思想的一个范例,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此外,本次会讲对“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关学与心学之贯通”“陆九渊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显示出会讲参与者独特的思路和深度认识。
总体而言,本次会讲成果不仅在于“继往”,更重要的还在于“开来”。可以展望,通过这次“会通朱陆 传承理学”会讲,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宋明理学研究,为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品端,系福建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