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杨鸿 ‖ 江安长江白沙渡口《义渡定章》石刻 见证长江文化丰富内涵

作者:杨鸿(江安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20 14:49:2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四川省江安县阳春镇长江白沙渡口石滩上,保存着一块《义渡定章》石刻。该《义渡定章》石刻为清朝末年县衙对长江白沙渡口低价收取行人过渡费的告示。内容如下:

 “正堂丁示义渡定章 冬腊月正二月每载三十人取钱贰文 九十三四月每载二十人取钱叁文 七八五六月每载十二人取钱柒文 来往人等照示给钱 如有不遵送官追究 光绪三十三年仲春望日义渡会箴。正堂即知县的别称。正堂丁示,即丁知县告示。据江安县志记载,时任知县名叫丁乔松,是江安最后一名知县。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白沙古渡口义渡定章石刻

“义渡”,指民间或官方以便民为目的,提供给行人免费或低价过河的渡口。白沙义渡属于低价过渡。义渡的兴起,有史可查为清代早期。清朝时期,江安县长江、淯江段已有三处义渡,除白沙外,还有李渡、柴家渡。义渡是一种义举善为,多由民间士绅乡贤倡导施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而形成的义渡文化,是乡贤文化的延伸,属于传统文化。义渡文化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内涵。白沙古渡保存的《义渡定章》石刻,是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人文史料,是长江义渡文化的重要见证。

白沙古渡石梯

 据《江安县志》(清嘉庆版)载,江安县在明朝时期已有西江、金鸡、李渡、白沙、麻衣、铜鼓等6处渡口。而存留至今并具有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仅剩白沙渡口了。可以说,象白沙这样的明清时期的古渡口,在川江航道上,也所存无几。为此,有关人士建议:

白沙渡口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紫云宫门、墙基

 一是将白沙渡口及所存文物古迹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二是按原有风貌清整恢复白沙古渡口,为文化江安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增添又一亮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杨鸿(江安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