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庄立臻:书藏古今——从天一阁看中华民间藏书文化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10-31 14:00:11 浏览次数: 【字体:
  【专家观点】 

  典籍的保存与传承有赖于中华数千年悠久精深的藏书文化,而天一阁就是中华民间藏书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深厚藏书文化土壤中开出的灿烂之花。

  中华民间藏书的历史可回溯2000余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先秦至秦汉是民间藏书的起源时期。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开始崛起,学术开始下移,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移,书籍也随着学术一起向个人、民间转移。个人著书立说,诸子百家兴起,私人藏书家随之诞生。西汉惠帝四年,秦始皇发布的挟书律废除,民间藏书逐步恢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逐渐用来抄写书籍,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出现了藏书超过万卷的大藏书家。

  魏晋至五代是民间藏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纸张在书写中全面取代了简牍,成为新的书籍载体,书籍的生产和流通效率大大提升,学术文化加速发展,民间藏书家数量渐增。700余年间见于记载的藏书家有200余家,其中藏书万卷以上的藏书家10余家。这一时期,私家藏书目录和藏书世家出现,并且形成了专属于藏书的文化。

  宋至清是民间藏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书籍史的最重要特点是雕版印刷书籍的流行。雕版印刷早期主要用于实用性比较强的书籍,至宋代则经、史、子、集无所不印。这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效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供应问题。所以这一时期藏书家迭出,见于记载的藏书家近4000家,其中藏书万卷以上的高达1000家。

  民国时期是民间藏书的转型时期。进入民国之后,现代印刷技术全面替代传统雕版印刷,书籍生产更快,线装书变为平装,白话文普及,书籍内容更加广泛,载体更加多样,引发了中国书籍史的第三次革命。一大批新兴的资本家、实业家登上藏书的舞台。多样化专藏也是民国时期民间藏书的一大特色,这类藏书主体主要是学者。随着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出现,藏书更多用于满足个人的阅读、研究、喜好等。这一时期许多藏书家将藏书捐赠给了公立图书馆。

  天一阁藏书楼建于1561至1566年间,创始人范钦对天一阁的营建倾注了全部的智慧与才华。在书楼的选址上,他将书楼建于宅邸东侧的空地,使生活区与藏书楼不相毗连,用一条狭长防火巷分隔开。在建制上,范钦从汉代郑玄所注的《周易》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也是天一阁名称的由来。书楼建为上下二层,楼上喻为天,为一大通间,意为天一;楼下喻为地,为六开间。在管理上,范钦定下了“烟酒切忌登楼”的家规,严格执行禁止烟火入阁的制度。

  天一阁450余年的传承,跌宕起伏、曲折艰辛。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天一阁成为公共文化机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流散书重归,捐赠书新聚。新中国成立时,天一阁藏书仅剩23000余卷,不少珍本善本流落海外,令人痛惜。因此,阁书访归也成了新天一阁人的使命。截至目前,共访得天一阁流散的书籍185部710册。此外,宁波的许多藏书家最后都把天一阁视作毕生收藏的归宿地,慷慨捐赠,化私为公。目前天一阁藏书已达30万卷,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天一阁所藏善本数量名列全国第九,更有189部5493册古籍入选第一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其次,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稳步开展。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传播方面,2009年,天一阁获评原文化部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21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古籍修复技艺天一阁传习所挂牌。如今天一阁每年完成馆藏破损古籍修复1万叶以上,累计培训全国各地修复人员超100名。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方面,全面完成天一阁古籍普查。天一阁最有特色的几大系列珍籍都已公开出版,尤其是《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收录方志跨度500余年,共计515部,规模达850册。古籍数字化保护利用方面,目前已完成334万筒子页数字化扫描,自主研发的古籍OCR文字识别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阅读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古籍数字资源总访问量达430万人次。

  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形态激活古籍。天一阁将古籍展陈融入新科技,5年来举办各类公益性展览110场次,吸引线上线下观众累计230万人次。特色活动创造新体验,每年举办文化活动逾百场,受众上百万人次。国际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策划推出11期对话节目“Tianyi Talk”与世界各历史悠久的藏书机构进行文化交流、推出“四海书香·海外街采”活动介绍书香中国……如今的天一阁,正从“书不出阁”走向“阁闻天下”。

  民间藏书为中华文化保存了最大量、最珍贵的典籍。历史上每逢战乱和大规模的禁书运动,宫廷国家及官府藏书无不遭受严重的毁散。一家一楼之力虽微,但众多前赴后继的藏书家却使不少珍籍得以存世。近现代各大图书馆的善本典藏也因民间藏书的捐赠、寄存、出售而得以充实。

  民间藏书促进了中华学术文化的繁荣。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必然是建立在书籍大量生产、收藏、阅读的基础之上,藏书为学术文化提供了最坚实最丰厚的文献资源。

  民间藏书形成了悠久精深的中华藏书文化。2000多年,尤其是雕版印刷产生以来的民间藏书,形成了由藏书家、藏书楼、藏书印、藏书志、藏书题跋、藏书故事等共同组成的中华藏书文化,这些带着中华印记的志趣和审美,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与闪光之处。

  民间藏书中所凝结的藏书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化文明的追求与坚守。历代藏书家无不爱书如命,为收藏书籍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代价。“不惧难之难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和众多藏书家化私为公,慷慨捐赠的高风义举,永远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藏书传承了典籍,典籍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将全力践行总书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让典籍中的先贤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6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