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光明日报】墨香相伴 心向光明
创刊75周年,回忆外语教育专家陈琳与光明日报的深情交往——
墨香相伴 心向光明
冷淑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陈琳教授生前秘书)
陈琳教授生前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是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参加过《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翻译工作。1978年主持新中国第一届向全国播放的电视广播英语课程,并撰写教材。2018年7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作为他的秘书,我有幸追随他工作12年,协助他完成过一些书稿整理,也帮他做过一些外联工作。多年来,他一直是《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光明日报》是他每天必定要翻阅的报纸,这份热情在他耄耋之年依然不减。在我眼中,他与光明日报像是一对共同成长、密不可分的伙伴,演绎了一段深情而悠远的交响。
陈琳教授为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奋斗七十余载。退休之后,出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他对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因为信任和喜爱,他频频向光明日报投稿,连续刊发文章阐述自己的外语教育改革思想。2009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一文,文中提出的7条建言,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12月31日,陈琳为《光明日报》撰写《新时代需要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政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急需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政策。
除撰写学术文章外,陈琳教授还为《光明日报》的副刊撰写过一批散文杂文。2014年8月29日,《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陈忠经的红色情报传奇》,这是他为追忆哥哥早年地下工作的传奇生涯而专门撰写的,文章饱含深情。
在陈琳教授眼里,光明日报不仅是严肃和严谨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播阵地。
在稿件的编撰、刊发过程中,陈琳教授和光明日报许多编辑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每次在稿件的刊发过程中,他都会与编辑老师进行多次沟通,不断地对文章进行修改,精益求精,最终完美呈现。文章发表后,总能第一时间收到光明日报编辑寄送的样报。每每收到样报,陈琳教授都会兴奋地寄送给自己的亲友,还会非常慎重地给我一份,让我一定留存好。
2019年,97岁高龄的陈琳教授因病住院治疗,其间他写了一篇散文《崔松林》,文章回忆了唯一一个他还记得名字的初级小学同学的故事,并嘱托我誊写后将文稿交给光明日报的编辑。我至今还记得,文章于2020年5月15日刊发,标题改为《两个煤球》。11天后,陈琳教授迎来了他的98岁生日,对于这位近百岁老人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机缘巧合,由于陈琳教授对《光明日报》的热爱,也圆了他结识友人的一个梦。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第13版发表了一篇题为《马识途:人生百年 初心未改》的文章,陈琳教授看完文章后,非常激动,马上叮嘱我尽力联系文章的作者黄怡。经过几番辗转,我终于联系到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处长的黄怡老师。陈琳教授非常高兴,马上提笔给马识途先生写了一封信,信是竖版的:“我虽无缘与您相识,但对您亦心存敬慕。近日在《光明日报》上读到四川省委黄怡同志有关文章,不胜雀跃之至。得知您虽已105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看您手执兰亭一扇,稳坐泰山,坚信不仅向天再借三年,再借十年亦不为多!再十年中,必能继续诵读新作……”同时,他也给马老呈上了他的作品《思念集》。获悉两位老人的情况后,黄怡老师也不禁感慨两位老先生的奇缘,在收到陈琳教授寄过去的书信后马上转呈给了马老。马老收到书信,很快有了回应,向黄怡老师提供了女儿马万梅的手机号。至此,两位老人开始正式建立直接的联系……
2023年1月21日,陈琳教授因心力衰竭安详辞世。今年3月28日,马识途先生在110岁高龄驾鹤西去。真心希望两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百岁老人能在另外一个时空再续前缘。
写下这几个陈琳教授与光明日报之间的点滴小故事,再度思念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的陈琳教授。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感谢李鸿飞、林婧、王琳三位同事的共同参与,我们心怀敬意,细细打磨每一个字词,试图再现那段浓情岁月,更深入地体悟陈琳教授一生温润与博爱的渊源所在。记录下这些温暖而感人的瞬间,是对陈琳教授深厚学术底蕴和崇高人格的致敬,也是祝愿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文字的陪伴、光明的指引。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3日 01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