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千万工程”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6-22 09:15:14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郑淋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钱文荣(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今年是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21周年,也是“千万工程”经验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年。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在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将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同时以此为牵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开启了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实践。

  二十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千万工程”经验从浙江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2003年到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431元提高到40311元,连续荣膺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从2.43缩小到1.86,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为营造和美宜居、心有归依的人类家园提供了中国方案。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全国各地“千万工程”的主题学习和贯彻落实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运用“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并将其切实转化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千万工程”蕴含的新发展理念值得学习。一是人民至上的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行人民之所嘱,将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村庄整治与和美乡村建设、村庄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将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有效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持续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走出了生态立村、美丽生财、村民共富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根据形势发展、实际需要确定工作重点,持续推动“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迭代升级。四是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将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不断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五是兼容并包的开放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村庄开放,开展“全球合伙人”计划,打造“国际文化创客村”,积极应对和破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扩张与乡村凋敝、经济发展与生态破坏、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等世界性难题,为全球城乡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千万工程”蕴含的工作方法值得借鉴。一是人本导向、共建共享的激励工作法。“千万工程”强调从农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通过营造“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强化“人人尽力”的制度供给,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用心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调查工作法。“千万工程”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想问题,立足省情农情,大兴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调研成果转化推动科学决策,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以及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等开展务实工作,全面打造万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三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战略工作法。强调从长远出发想问题,保持战略定力与耐心,将谋事与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先行。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千万工程”蕴含的推进机制值得参考。一是上下联动、压实推进的畅通型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也鼓励广大基层干部探路先行、开拓创新,确保“千万工程”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规划先行、有序推进的稳健型推进机制。突出村庄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中心村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动规划落地见效。三是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联动型推进机制。坚持工农与城乡协调、硬件与软件结合、塑形和铸魂并举,以及观念与技术、制度相适应,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经营服务等各项工作,集成推动“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建设,全面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地除了做到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之外,还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人地钱”三要素政策保障,为以“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将“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全面细化和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和要求。二是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健全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乡镇村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协同推进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三是建立“千万工程”正向激励机制,每年召开高规格现场会议,定期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比学赶超、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加强和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二是实施高素质农民提升计划,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育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新头雁以及农村职业经理人。三是实施乡村人才引进与留用计划,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同时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及就业创业人员就地落户。

  保障和规范乡村振兴的发展用地要求。一是科学编制村庄空间发展规划,合理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二是积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衔接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三是公开发布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综合利用,全力保障乡村振兴各类用地需求。

  健全和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和公益性项目建设。二是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涉农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支持乡村振兴。三是推进各类资金的统筹使用,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严厉查处和打击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