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论三线建设遗址保护路径与开发利用前景——以射洪市3536三线城为例||邓龙

作者:邓 龙 来源:三线记忆 发布时间:2024-05-28 14:22:19 浏览次数: 【字体:

论三线建设遗址

保护路径与开发利用前景

——以射洪市3536三线城为例

邓 龙

内容提要:三线建设创造了不朽的工业传奇,加强了国防建设,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本文试以3536三线城军工厂遗址的保护开发为例,探讨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址,以打造三线文化为主题,挖掘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形成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与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新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线建设;3536三线城;保护开发;产业发展

一、引言

三线建设时期,遵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解放军总后勤部(以下简称:总后)决定在三线地区布局全军后勤军需生产基地(片区)。从1966年初至1970年底,总后勤部分别布局建设了河北承德(县)片区、山西闻(喜)绛(县)片区、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片区、贵州贵定(县)片区和四川射洪(后为江津)片区共五大生产基地。总后在三线地区新建38家后勤军需工厂,5家军工医院及5个军用仓库,加上五十年代组建的军工企业,全军后勤军需企业达到56家,职工人数达15万余人,基本满足了当时全军后勤军需保障的需求。

二、射洪县三线建设

(包括3536三线城)的历史回顾

1966年,总后计划在四川省绵阳专区布置一个生产基地,命名为总后川北生产基地。该基地建设项目包括:先期建设三家厂(染整厂、被服厂、胶鞋厂),以后再建一家机械厂,一家军工医院和一家军用仓库,组成一个以轻纺、印染、服装、制鞋等为主的后勤军需生产基地,主要为驻西南地区的作战部队提供后勤军需保障。

总后川北基地选址小组先后考察了绵阳、梓潼、广元、昭化、三台等县市,最终选址确定在射洪县境内。除总后部署的川北染整厂(3533厂)、川北被服厂(3536厂)和川北橡胶厂(3537厂)外,为配合川北生产基地建设,国家在射洪县又布局了3家配套企业,分别为312仓库、棉纺织厂和东风电站。一个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就此形成了,不出射洪县,军装被服就能完整地生产出来。而修建东风电站,则是为了保障这些军工企业,在战时生产用电的问题。

1965年12月,为配合西南地区三线建设,打通四川通往中原地区的交通瓶颈,中央决定重修川豫铁路。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确定10年前停建的川豫铁路线路改由湖北襄樊(今襄阳)至成都,原川豫铁路改为襄成铁路,原设计的川豫铁路四川境内的线路站点不变。到了1968年,三线建设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到第三年,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和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这年年初,中央出于加快国防建设的考量,对于三年前确定的襄成铁路重新作了调整和修改,这次确定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定名为襄渝铁路,代号2107工程。

1968年,在第一时间得知襄成铁路改线后,总后勤部立即通知正在建设的3533厂和3537厂两个单位,马上停建,选址外迁。由于三线建设是为了备战的需要,彼时规定,所有在建的三线军工单位与铁路主干线的距离不得超过50公里。规定是硬性的,位于射洪境内的3533厂,便于当年底改迁江津县。3537厂迁至贵州省龙里县,那里正在修建湘黔铁路。总后川北生产基地就此下马,3536工厂划归总后江津生产基地,成为总后在川中地区唯一的一家三线军需企业。

1970年1月,3536厂接管了位于瞿河公社的3533厂遗址和留守人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机械分厂。1974年7月,总后勤部决定将3536机械分厂单独改建为军内汽车大修厂,授予番号7449工厂,暂归成都军区后勤部管理。同年10月,成都军区后勤部集中投资360万元,对7449厂进行了改扩建,以适应军车大修的需要。几年后,又收回总后管理。射洪县境内存留了两家三线军工企业,这在川中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两家三线军工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线企业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信息不畅等制约因素,国家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改造”和战略转移,一部分地处环境恶劣的三线厂开始向城市搬迁。之后,除重要的尖端科研基地外,其他大部分三线军工企业外迁、转产,遗留下许多工业建筑及配套设施。遵循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三线企业战略转移”的指示精神,1989年,3536厂开始实施出山战略转移,初选双流,再选绵阳,并开始筹建新厂。1993年,在边生产边建设边搬迁的“三边”方针指导下,3536厂开始搬迁绵阳,至1998年全部搬迁完毕。7449厂隶属成都军区后勤部,主要修理军队车辆,由于交通不便(铁路不通),1996年后由于经营不善,破产倒闭。至此,射洪境内再无三线军工企业,只留下较为完整的3536军工遗址。

三、3536三线遗址

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探索

当前世界局势时所罕见,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动发起科技战、贸易战的新挑战下,如何重拾三线精神,发挥三线建设遗址的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

地处川中地区的射洪市曾是总后川北生产基地,因为铁路改道而下马,却留下了几处十分宝贵的三线遗址,其中原3536厂遗址保存最为完整,经过三年来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目前已走出了一条“讲好故事、传承三线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射洪3536模式”,值得三线地区加以借鉴和推广。

(一)以菊花为“媒”,开发三线遗址

1998年8月,3536厂全部搬离射洪,留下较为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建筑,同时也承载了三线建设时期的红色历史。3536厂旧址人文底蕴深厚,遗存保存完整,三线建设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多达14万平方米,建筑遗存完整保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貌,是开发红色文旅项目的不可多得的宝地。

2018年,四川彩皇公司入驻3536厂遗址,依托原3536工厂旧址遗存的厂房建筑,结合厂区周边的实际情况,引进菊花精品,大力发展香菊、金丝皇菊等菊花种植、深加工产业,同时公司与镇、村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的“产联式”模式,打造千亩香菊产业扶贫基地,安排当地农民上百人就业,带动周边100多农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对3536厂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利用。面对荒芜的厂区,着手清理脏乱的环境,修补漏雨的屋顶,拾掇破旧的门窗,整理荒芜的土地,恢复厂区的路灯和绿化,初步完善了园区基本设施,并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同时,深入挖掘和利用3536厂的三线建设文化,开始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三线文化为特色的3536三线城项目。以下是三年来3536三线城的保护、开发及利用取得的部分具体成果:

2019年11月,举办彩菊文化节,吸引周边游客10多万人前来参观游览。

2020年11月,利用原3536军工厂遗留的大食堂建筑,改建成“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当年吸引省市县级单位5000余人次来考察调研和参观学习。

2021年3月,利用原3536军工厂遗留的教育科技大楼,改建成党史学习教育馆(后改为会务中心),利用遗址上的空闲地改造成文化广场,利用原厂一车间改建成拓展训练基地等,当年恰逢开展建党百年纪念活动,吸引川内外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学生5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2022年3月,射洪市委市政府成立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决定以3536三线城为项目核心,带动周边中皇、新桥和常乐三村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传承三线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2022年4月,利用原3536军工厂庙子湾生活区住宅楼,改建成为游客服务中心、记忆光影馆、军装展览馆等;利用原厂生活区建筑,恢复三线建设时期的储蓄所、邮电所、粮店、百货店、菜场等后勤服务场所及部分设施;恢复原厂的招待所、职工宿舍、干部宿舍、职工新房等场景。

2022年5月,利用原厂生活区建筑楼,改建成学员宿舍楼,可同时接待800余名学员入驻;利用原厂三车间工房,改建成军工食堂,可同时接待400余人用餐;利用原厂四车间,改建成毛泽东手书馆四川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利用原厂子弟学校建筑场地,正在改建射洪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近三年来,3536三线城成功举办了三届彩菊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达20余万人次前来休闲、观光、寻根、怀旧、探秘,来的人逐年增多,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3536三线城取得的称号或荣誉(2021年以来)

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射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536军工遗址荣登“四川省工业遗产”名录

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被授牌“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射洪分馆”。

(二)3536三线城创新出“射洪3536”模式

三线建设历时16年,跨越3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特别的经历,彰显出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走进新时代,我们不能忘记当年那些为巩固国防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一代三线建设者,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精神”。

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稀缺的三线建设遗址资源,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3536三线城在这方面也曾遇到过,但他们通过邀请国家级和省内外专家学者到三线城实地参观考察,为3536三线城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得到射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自此三线城走上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值得在三线地区推广。

自2021年起,3536三线城多次发起举办三线文化及三线精神研讨会,邀请全国三线建设和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三线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全新课题。将三线建设遗址保护性开发与国家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三线建设这棵老树开出新花,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由此逐步形成了“讲好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发展思路。

2022年11月,在射洪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一个以3536三线城为核心的“射洪市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项目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指导,以3536三线城为项目核心,掀开了重振老三线、老树开新花的建设帷幕。

经过3年打造,3536三线城在三线军工遗址上打造以三线文化为主题,以菊花产业为媒介,以红色教育为载体,将全面建成红色教育、国防教育、菊谷观赏游、康养度假、餐饮住宿、商务接待等综合型红色文创园区。园区聚合多个产业,形成多个业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利用红色遗址,挖掘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形成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射洪3536”模式。

这个创新理念在射洪3536三线城正在变成现实。这对于全国各地的三线遗址乃至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典范例。

四、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

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浅薄思考

近年来,国家对美丽乡村建设非常重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没有中国农村的振兴就谈不上民族的复兴。乡村的自然景观、纯天然食品、新鲜空气、清澈水源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越来越受到城市消费者的青睐,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商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如何保护利用三线建设遗址丰富资源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近年来三线领域和农业农村专家学者重要研讨的课题。

三线厂大多建在广袤的山区农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三线企业外迁后,留下的军工旧址,大多用于养猪、养鸡、种蘑菇等简单粗暴的利用,很多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些遗址甚至遭到大面积破坏。四川和重庆当年是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在保护、利用三线建设遗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线建设遗址开发较成功的有涪陵的816地下核工程、大邑县雾山6569、梓潼两弹城等一批红色文旅项目。通过对包括3536三线城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得出以下不成熟的思路(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第一,结合时代背景,搞好策划规划。三线建设蕴藏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军事特色,需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主题;二要融入中华文化的文化大背景;三要结合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的红色主题,这是三线遗址保护开发的初衷,项目开发不能偏离了这个初衷。

第二,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三线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把握好本地域的文化元素与开发景点的有机融合,打造差异化的旅游特色。

第三,锐意创新,寓教于乐。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但很多旅游项目的开发得不到市场和游客认可,主要原因是旅游项目同质性太强,缺乏创意和参与性项目。因此,三线遗址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创意之路,要挖掘出三线文化背后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通过与当下时尚的、趣味性的文体娱乐项目相结合,吸引更广大的年轻受众参与进来,让游客体验到其他景区没有的特色。

第四,简朴大气,表里如一。三线遗址开发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遗址开发,这是由三线建设的背景和三线精神决定的,是不可更替的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开发项目,不能表里不一,有其名无其实。在建筑风格上要保持当年朴实的特色,在项目开发建设上要保持大气的格局,在文化内涵上要保持高调的特点,让游客走进来恍若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从头到尾都能体验到三线建设是一篇卓绝宏大的史诗华章。

第五,用好政策,整合资源。以往的三线遗址开发,一直囿于政府的力量,通过向政府提建议、做工作,由政府出面引导大家完成开发任务。现在看来,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二是立足自身,通过打造三线遗址开发的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在专业协会指导下,引导三线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开发,共建共赢。

第六,打造红色文旅,推动乡村振兴。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这些当年建在广袤山区农村的三线企业遗址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政策和契机。对三线遗址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其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区和综合型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产业生力军,对于推进乡村的产业发展,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三线工业遗产,同样是革命文物,是三线历史、三线文化、三线精神的载体,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和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三线建设遗址具有很多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潜在价值。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新时期新经济条件下,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恰逢最佳机遇。三线厂遗址这棵老树一定能重发新枝,重开新花,重焕青春风采,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本文系2024年5月22日在重庆涪陵816小镇举行的三线建设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入选论文)

来源:三线记忆

文/图:邓 龙(1970年生,男,湖北襄阳人。四川彩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射洪3536三线城文化总监,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

来源: 三线记忆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