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盲评制度科学运转起来
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学位授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一制度设计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双向匿名”,即评阅者和被评阅者均匿名,阻断评者与被评者之间的“关系”“人情”,达到评阅的客观和严格。
这一制度旨在通过规范、科学地运转和执行,达到规范学位授予,提升研究生质量的目的。但是从实际运转情况来看,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审核评价标准不一,主要靠评阅人主观标准来决定;个别评阅人存在敷衍草率的情况,甚至有些随便下结论,“一否了之”;同一篇论文不同评阅人的评审意见差异较大,甚至完全相反。这些问题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公信力,使得盲审制度的效果打了折扣。面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使这一制度科学、规范地运转,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这种生态的关键在于评阅者具有必要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责任心。养成这种生态的一个重要条件就在于要有一套学科性的“普遍性”学术标准和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拟出相应的论文评阅标准,最好是能够按一级学科拟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论文的评阅能够有一个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避免评阅者因个人兴趣和喜好来随意评价论文。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指出要“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符合相应学科领域的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要求”,相信随着相应的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出台,会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是精准匹配评阅者和被评论文的学术方向。现在的制度框架下,大多数论文送审多在一级学科进行,但各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间的学科、学术差异较大,一些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间差异极大。以政治学为例,其二级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块是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和中国政治;一块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块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这三大板块之间的分析范式、话语模式、研究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不按照二级学科或者具体研究方向送审,极有可能因为不同的二级学科背景导致评阅者不能客观公正的评阅论文,要么给个通过意见,随便写两句无关痛痒的评阅意见;要么因为文章不对评阅者的胃口“一否了之”。
要克服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相关论文评阅系统不断优化,在论文上传送审时,能够提供二级学科甚至是具体研究方向的匹配。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把工作做细,切实保证论文送审能够精准到具体的研究方向。同时这两个方面需要有效融合,论文评阅系统需要及时征求培养单位的意见,不断完善系统,确保系统的科学运转。
三是要建立配套的申诉机制。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生经过三年或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如果因为一篇不负责任的论文评阅,导致无法正常毕业和就业,会错失很多机会。这对学生既不公平,也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让被评者能够通过这一机制“对抗”所谓“恶意评审”或不负责任的评审。除了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申诉机制,还需建立导师以及学科点、学院的申诉机制。按照目前盲评以及后期论文抽检的规定,一旦评审不合格会追究导师、学位点、学院乃至学校的责任,因此也必须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避免因为不负责任的或者片面的评审损害导师、学科、学院和学校的利益。
从目前来看,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申诉机制,但总体来看差异性较大。面对越来越严的要求和压力,有些学校设置的申诉门槛较高,处理申诉的程序不科学,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最好有一个具体的申诉处理细则,用以规范申诉程序和流程,确保申诉机制能够落到实处。
四是建立完善的答辩制度,发挥答辩的评价把关功能。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有的评审制度框架下,答辩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答辩委员会5-7人的具体决定还比不过一份评阅书的个人判断,答辩基本上就是变成了确认评审结果。要完善盲评制度,应该探索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的作用,让答辩委员会发挥“抗审”的功能,即答辩委员会认为论文质量可以通过答辩,就可以否决盲评中评审不通过的决定。
五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应学术机构的作用。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学术机构,比如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在对论文盲审结果的认定中,如研究生论文切实因为“不负责任”的评审而未通过,研究生可以向培养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复核要求。这些学术机构可对该论文进行复评,如认为该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的要求,可以视为论文通过评审。
六是形成包容创新的学术氛围。现在的评审制度导致创新充满风险。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很不正常的现象:一篇四平八稳,没有任何创新的论文,往往可以以较低的分数通过评审,获得答辩资格。而一篇有一定创新性的论文往往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化评分,认可该创新的评阅人会打出高分,而不认可的就会打出很低分,结果就可能出现诸如84分和48分的差异。长此以往,会影响学术发展。学术创新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学术创新需要包容的学术氛围。因此,要倡导包容创新、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在论文盲评指标体系建构中提高论文创新的分值。
总之,不能因为匿名评审制度暴露出种种问题,就简单否定这一制度。但是盲评是事关师生关键利益的制度设计,因而也必须正视和直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回应师生的呼声,不断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使这一制度科学的运转起来,切实达到规范学位授予,提升培养质量的目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