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姚 东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发布时间:2024-05-06 11:49:02 浏览次数: 【字体: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姚 东

【导读】

2024年第3期《党建》杂志“思想理论”栏目,刊发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文章。文章立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7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进一步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坚定不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征程上,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是强化党性原则。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党性原则,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述职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健全完善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推动责任制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树牢阵地意识。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毫不放松地加强互联网、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电台以及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类阵地管理,全面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让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征程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着力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夯实共同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精神纽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要求,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牢牢掌握“六个必须坚持”,在深学细悟中感悟真理伟力、在融会贯通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知行合一中汲取奋进力量。要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抓好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宣传宣讲等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新征程上,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一是构建媒体融合传播格局。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发展策略,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将H5、AR、VR、MR、短视频等形式融入其中,进一步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步伐,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二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构建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同时,以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为目标,构建科学的网络预警指标系统、评估研判体系、舆情引导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流程。三是持续加大对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持续加大对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网络治理的技术支撑。

在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实现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新征程上,要在站稳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把握人民愿望中夯实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基础。一方面,解决好实际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才更具说服力和实效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要改变话风文风,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文化背景的特点,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用群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宣传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始终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新征程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和斗争任务的艰巨性,对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敢于动真碰硬,依靠顽强斗争有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增强斗争意识。只有保持斗争意识,才能在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态势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新突破。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复杂斗争和严峻较量,必须勇于斗争、敢于亮剑,绝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要把握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要引导广大群众明辨是非,客观、全面、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光明前景。另一方面要增强斗争本领。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着力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提升斗争艺术,注重斗争策略,综合采取舆论、经济、技术、法治等手段,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

重点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新征程上,要立足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少年群众基础的高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尤其要强化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持续开展世情、国情、历史、文化等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同时,强化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为青少年群体解疑释惑,着力健全青少年舆情反映渠道,增强青少年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侵袭的能力,团结带动青少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三是结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注重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微信、快手、小红书、豆瓣和知乎等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多种载体,努力提供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真正实现在与青少年“玩在一起、聚在一起”中服务、团结、凝聚青少年。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着力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一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坚持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统一,善于把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转化为理论和话语优势,提出一系列既包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又体现我国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原创性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二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把蕴含其中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三是在传播方式上掌握国际传播规律。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坚持叙事方式多元化,在通约性和共通性中实现与传播对象的共情、共鸣、共振。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党建》杂志2024年第3期)

作者:姚 东(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