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着眼“一盘棋”,做好长城保护利用大文章
作者:济兼(媒体评论员)
近日,河北金山岭长城杏花节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从北京司马台长城下的古北水镇乘车前往打卡。在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京冀两地打破行政区划藩篱,积极促进客源互送,联合推出旅游产品,共同擦亮“明长城精华”的金字招牌,来往于两个景区之间的游客连年递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八达岭、慕田峪、金山岭、九门口、镇北台、嘉峪关等长城点段为代表性目的地的长城旅游格局,古老的长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但长期以来,长城旅游也面临着行政区划分割、开放模式单一、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当前,乘着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以“一盘棋”思维统筹长城保护利用和长城整体规划,守护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必将形成长城保护利用的新动能。
着力贯通长城文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要更加重视其文化内涵与价值。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所蕴含的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是推动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的宝贵精神资源。气脉顺则万物生。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已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要做好长城文化这篇大文章,激活贯通农耕与游牧两个生产生活方式、承载文明交融的长城文化资源,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使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气脉通畅。
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正如一首交响曲须由不同乐器合奏,推动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绝不是要求各个点段的长城旅游搞成一个样子、唱出一个调子,而是应该基于差异化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长城广泛分布于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造存续时间超过两千年,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既有秦汉长城、明长城等不同年代分野,又有砖石、土夯等不同形态构造,长城更与山岭、草原、森林、戈壁、沙漠、农田、绿洲等地貌融合,自然环境千差万别,遗存类型丰富多样。一体化统筹长城保护利用,要让不同长城景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突出不同点段的资源特色,对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长城价值进行全面展示,奏响纵贯广袤大地的长城“协奏曲”。
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将为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插上腾飞的翅膀。从宏大视角的卫星遥感测绘,到细节更加丰富的无人机航拍;从网上数字展馆,到元宇宙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新的信息技术将使长城这个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强大IP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焕发新的活力。通过探索、创新展示利用模式,积极整合长城与周边文物、文化、自然资源,深入挖掘长城IP,组成品牌联盟,拓展直播带货、电商联盟等线上宣传渠道等,使古老的长城真正“活起来”。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8日 02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