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传承篇
在内蒙古革命史上,蒙藏学校被誉为“内蒙古革命的摇篮”,代表了北疆地区深厚的红色传统。
李忠杰(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蒙藏学校在我们党的早期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内蒙古的革命史上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我们党的李大钊、赵世炎、邓仲夏等(一些)早期革命者,甚至是领导者,都到蒙藏学校去与学生接触,给学生讲课。所以内蒙古的一些革命青年在这里开始进一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树立了革命的理想,并且在组织上来说成立了少数民族的第一个(党)支部。这批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接受了我们党的主张之后又回到内蒙古从事革命斗争,成为革命的火种。
蒙藏学校它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内蒙古传播的某种意义上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当然也就是内蒙古红色文化的重要的起点。
旁白:内蒙古作为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创造了范例,并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
张惠敏(乌兰夫纪念馆讲解员):1957年5月1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诞生了。乌兰牧骑把党的关怀和声音通过文艺节目送进千千万万个蒙古包里,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是“草原轻骑兵”。乌兰牧骑还帮助牧民们洗衣、做饭、打水井,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朝戈金(内蒙古大学北疆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上乌兰牧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的触角一直伸到最基层、最偏远的地方。这些是当时的现代传媒,比如说广播电视很不容易达到的地方。那这是历史上的情况。但是这里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总结,怎么样用简便的方式,非常便捷的手段,同时能接地气,深入到那些(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民众中间,宣传党的思想路线。
旁白:如今,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创作推出了众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如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纪念革命音乐家麦新的话剧《赤子长歌》,讲述脱贫致富的现代戏《同心记》等。通过这些文艺作品,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不断转化为感恩奋进的强劲动力。
红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鲜明底色和精神旗帜,丰富了北疆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发展活力,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讲好内蒙古故事、树立内蒙古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
李忠杰(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应该说内蒙古跟有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了很多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纪念碑;又结合新的形式大力弘扬红色基因、红色传统,比如说举办示范班,开展红色文化的各种宣传活动,结合红色文化开展文旅工作等等,应该说都是很好的。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革命遗址的建设,通过现场的学习教育和感受,进一步感悟当年的红色传统。同时,要结合新的形势,进一步把这样一个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使之在新时代成为我们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
旁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
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新时代,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进行了百余年的奋斗,其中涌现的革命英雄、留存的红色旧址、陈列的革命文物,都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传承弘扬着伟大建党精神,积淀了爱国忠诚奉献的鲜明底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为北疆文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也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了不朽的精神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