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资治】提升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价值助推彭山发展思路研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02 14:42:33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5期

提升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价值

助推彭山发展思路研究

修史编志,以启未来,史志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对历史智慧与文明成果的记述与传承,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是发挥志书“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眉山市彭山区奋力建设“产强民富、活力迸发、文化繁荣、宜居宜业”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全省锂电池及材料产业生产基地中,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坚持地方志修用并举原则,创新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探索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拓宽地方志资源来源渠道,推动地方志高质量发展,助力融入成德眉资、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彭山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志、守正创新,认真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法定职责,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和实现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加快推进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多种形式开展方志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开创彭山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彭山地方志事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一)地方志编纂和收集成果较为显著

截至2023年5月,彭山区区、乡镇(街道)及村(社区)三级地方志书编修有序推进。其中,组织完成区级志书89部(县志2部、区级部门志87部),第三轮《彭山区志》编修工作已全面启动;指导完成乡镇级志书14部,村(社区)级志书1部,为留住乡村文化提供重要支撑。此外,加大旧志整理力度,已完成彭山现存清乾隆版《彭山县志》、清嘉庆版《彭山县志》和民国版《重修彭山县志》的点校出版。《彭山年鉴》于1986年创刊以来,坚持一年一鉴,至2022年,已编纂36卷。通过分批购买、交换和广泛征集等方式,深入挖掘各类经典文献和各地志书、年鉴、家谱和族谱等,资料室共藏有各种史志资料和图书3万余册。同时,志鉴编纂质量不断提高,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二)开发利用成绩显著

做好文献整理、地情研究和地情普及等方面工作,为全区规划制定、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地情资料和相关史料;积极配合部门打造“战时故宫博物馆南迁国家纪念公园(遗址公园)”“红军长征数据库”等项目。创新档案(史志)资源利用方式,开发设计布袋、书签和围裙等档案(史志)宣传文创产品。

(三)史志资料数字化有序开展

积极探索“互联网+地方志”,在眉山市率先启动史志资料运用数字化,通过安装综合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馆藏史志书籍数字化成果数据查询及双层PDF检索;大力推进馆藏史志资料数字化,截至2023年5月,已完成2817本、52.37万余页史志资料数字化,为史志资源服务社会提供更为快捷利用渠道。

(四)史志阵地逐步完善

充分利用档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三合一的优势,以打造全市精品史志阵地为目标,与彭山区“四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城市展览馆)项目牵头单位充分沟通,构建1200平方米的史志馆、50平方米的史志阅览室、150平方米的史志图书室、200平方米的特藏库以及400平方米的珍贵古籍书库。持续发挥公义乡村振兴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宣传彭山红色历史文化。以谢家街道石山村、江口街道泥湾村、黄丰镇团结村为试点,协调推进村史馆建设。此外还打造了观音街道、谢家街道石山村和黄丰镇丰华社区3个省市区共建的史志阅览室,更好地让史志文化在基层广泛传播。

(五)史志宣传工作多维度开展

积极组织开展史志知识进校园、进村(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史志“七进”活动,通过发放书籍资料、开展素质拓展课、举办讲座及宣讲会等多种方式弘扬史志精神。近年来,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以“6·9”国际档案日为契机,到凤鸣街道城中社区开展史志进社区活动,通过展板宣传和发放宣传手册、宣传扇、宣传围裙等方式,共展出展板5个,发放《地方志工作条例》、彭山地情资料等史志宣传资料1600余份,宣传群众80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

二、彭山地方志事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彭山史志工作作为彭山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既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彭山区地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也使彭山区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应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品质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等趋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立足彭山区奋力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勇于创新,着力实践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具体内涵。

1.中央领导讲话批示精神、文件法规的出台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工作任务,强调地方志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更大作用。

2.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品质化、多元化为地方志扩大创新价值提供广阔空间。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志书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类型,挖掘其更大价值,是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字化为方志开发利用和宣传提供重要渠道。地方志的信息化、数字化对拓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地方志产品面向社会的展现形式和供给方式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传统纸质的地方志书基于新传播途径,将打破以往传播方式的局限性,破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地方志传播的受众群体。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为地方志工作加强合作提供机遇。成渝两地、成德眉资合作开发资源,挖掘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反映区域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志书、年鉴和地情书,共享方志成果,将为彭山区吸收成渝地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共享地情资料促合作发展提供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彭山区史志事业发展仍存在社会对史志资源缺乏深刻认识,史志工作机构人员偏少、素质待提升,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不高,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等不足,亟待优化发展思路、强化工作举措、深化改革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史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1.社会对地方志资源缺乏认识。彭山区方志宣传主要还停留在赠送相关志书资料,没有对地方志进行普及性的宣传。

2.基础材料征集相对薄弱、史料多元化存储方式冲击大。地方志书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报纸杂志、私人著述、工商业统计资料、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等,面对史料多元化存储方式的冲击,地方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3.地方志事业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目前彭山区地方志工作队伍看,地方志专业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稀缺,现有队伍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志高质量发展需要。

4.地方志利用机制不健全、效率不高。方志文化作为彭山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还远不够,存在地方志产品问世出版后就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在利用地方志资源进行创新发展,推动城市品牌效益、拓展新产业等方面的效果欠佳。

三、提升彭山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价值建议

彭山“长寿文化”“忠孝文化”“茶肆文化”“码头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又时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等历史机遇,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要坚持修以致用、修用并举理念,用更好地服务于“五位一体”的高站位、纵观全局的眼光,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放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角度去思考统筹,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的“志库”、育人的“知库”和资政的“智库”作用,为彭山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方志力量。

(一)强化全社会对方志资源价值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地方志。1989年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曾指出:“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要强化全社会对方志资源的重视,就要全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事业、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尽可能激发全社会对方志资源价值的整体认同和重视。

(二)加大地方志资源保存开发力度

1.做好地方志资源收集保护工作。地方志资源的收集保护是地方志资源能够得以利用的先决条件,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需进一步挖掘彭山区方志特色资源为彭山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专题编纂;加强对古建筑、古村落、“非遗”项目和特色民俗等的挖掘和传播,留存农耕文明印记;开展家谱族谱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人民群众溯源寻根提供文献依据。

2.依托方志馆打造地方志数字化服务平台。依托彭山区档案馆建成的史志馆,既为彭山区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将其策划打造为彭山党史地情、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成为广大市民、外地游客和专家学者了解、体验和探索彭山的新平台。同时,大力推动彭山区地方志资源数字化,逐步完成体量庞大的志书、年鉴及地情书的数字化入库,可以提高地方志资源的利用率。

(三)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1.打造学习型机构,探索利用“培训培训者”工程模式。读志用志是地方志从业者和社会成员均需要的,但地方志资源产品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一个人不可能独立熟悉精通。因此,在地方志部门内部开展“培训培训者”工程,就是要形成学习型机构,培训一批有基础的人——这批人再去培训其他人,进行复制迭代激发每个人的潜力,让“僵化”的知识活起来、用起来,并实现正向扩散效应。

2.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体系。坚持不唯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理念,建立彭山区地方史志专家库,以项目为载体,将高校、科研所等专家学者,以及退休的老同志吸纳进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老带新的人才队伍。

(四)拓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1.创新地方志资源利用方式。一是通过开设名家讲坛,举办地情知识讲座和地情展览,邀请专家在学校、图书馆等举办讲座,开展征文、竞赛和有奖竞猜等方式,宣传普及地方志文化,让社会大众增加参与度。二是可与电视台、电台合作,由方志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及影像资料,拍摄地情文化专题片,制作地情文化节目;也可以与报社紧密合作,在报纸上开辟地情专栏,由地方志部门撰稿人定期供稿。三是可联合文旅、文物保护等部门,利用多媒体影视制作的平台优势,制作影像方志,多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2.找准围绕大局资政服务的契合点。一是制作系列区情卡片,每期围绕一个主题,简要展示彭山区地情文化,便于领导掌握区情概况。二是在修编志书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搞好彭山区地情研究和开发,编辑出版更多的地情产品,如专业志书、地情书、概览和史话等。三是在主动整理编纂彭山区招商引资项目目录和有关优惠政策进入年鉴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工作优势搜集拟招商地区的地情资料和志书、年鉴,以便作出科学决策。

(五)统筹强化地方志和档案工作的支撑关系

彭山区要充分利用档案、党史和地方志机构“三合一”模式,整合资源平台推动共享发展。首先是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为地方志编修工作提供前提和保障。其次要发挥史志对档案工作的促进作用,在史志编纂过程中,要注意保存整理各类参考材料,特别是非档案馆馆藏来源的资料,可作为档案资料进馆;史志编修人员也可根据需求,引导档案检索工具向适用性广、实用性强的方向发展,带动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

(六)汲取区域地方志事业合作网络共享价值

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依托成德眉资地方志事业同城化发展平台,建立方志资料共享机制、传播联盟和学术交流平台等合作内容。一是互通有无,做强彭山区方志事业在区县级层面的品质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彭山区方志事业发展的专家指导、人才交流培养、地情材料共享等支持,形成互动、联动格局。二是加大与其他地区合作力度,拓展地方志事业发展“朋友圈”;尤其是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建设中,紧密同天府新区、高新区、双流区等合作,在地方志编纂、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努力形成关于产业项目合作、公共服务共享、营商环境经验借鉴等方面成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眉山市彭山区档案馆(眉山市彭山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辜欣,成员:贺培科 刘黔玲 张凤 徐莉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