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原创性贡献‖郭冠清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原创性贡献
郭冠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而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力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把握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并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否则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渐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在实践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因此,它必然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和理论,结合中国发展实际,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范畴,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重新思考,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力理论体系。
一是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范畴。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地向前进步。基于此,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有力指导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将科学技术作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实践过程。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生产力的发展看成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就像旧的生产方式不断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一样,新质生产力也将不断取代旧的生产力,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强调了生产力不断向新的方向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比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加凸显了富含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技生产力观,从产业发展涉及创业组织和培育的角度,又更加契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方式,也就是从生产方式角度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从而以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创造性地对生产关系内涵和形式的重新表述。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使用生产关系范畴,但并没有给予生产关系一个完整清晰的定义。传统政治经济学从三个层面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定义,其中所有制关系处于核心地位,研究生产关系时主要从所有制形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与生产力的适应与否也多从这方面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一文中,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涵进行了重新梳理,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纳入生产关系内涵之中。他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也包括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在所有制不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样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僵化落后的经济体制同样能够束缚和窒息生产力。”同时,他还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同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不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一个重大突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三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创造性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并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利用制度优势,根据生产力所处的阶段选择生产方式,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理顺生产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深入思考,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第一,通过对生产力中的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以及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治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理念和文化的作用等核心范畴的重新思考,为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好了理论准备。第二,使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较为抽象的关系变得更加具体,并与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紧密相连,既有理论高度,又具体指导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逻辑严密的完整说明。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他在理论上首次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并列,而非单线式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论述,彻底扫清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沉疴。第四,创造性地指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动态适应匹配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经济体制等进行战略部署,形成明确的各类工作要求和布局,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变得具体和可操作,从而切实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同样,上层建筑的作用具体化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包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体实现路径,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为抓手,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动态适应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冠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办公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