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苑】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启示录——观电视剧《问苍茫》有感‖周昭荣

作者:周昭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11 14:54:21 浏览次数: 【字体:

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启示录

——观电视剧《问苍茫》有感

周昭荣

自电视剧《问苍茫》播放以来,收视率很高。我坚持每集必看,特别是看到毛泽东只身到安源煤矿调查时,被其精神勇气胆识所震撼。当年,毛泽东和安源煤矿的一个童工“冬伢子”一起下到又黑又脏的矿井,他看到了真实的煤矿工人的生存境遇。

图源:三湘都市报

这个童工是有原型的,他是王耀南,出生于1911年,家乡是江西萍乡上栗镇。1921年秋,毛泽东前往安源煤矿调查并组织工人运动,那天,王耀南和他的父亲正在打炮眼。他们听说毛润之先生下井了,就放下手里的活,跑去看热闹。有一个矿工说,自从煤矿建成以来,从没有听说过城里的教书先生穿着整齐的衣服下井的。大家都害怕井下的晦气,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敬佩毛先生。毛先生给大家讲了很多道理,鼓励大家与命运抗争,不要被人摆布。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倾听。当时只有10岁的王耀南觉得毛先生非常亲切,他屏住呼吸,凑到毛先生的膝盖上,仔细地听着大人们的对话。当谈到被克扣工资时,王耀南大声说:“毛先生,我们也受苦啊!”

这一真实的故事,用到了电视剧《问苍茫》的细节中。毛泽东在童工“冬伢子”引领下,赤脚迈步在矿井下。毛泽东看到工人只穿着短裤,在高温下作业,童工介绍井下高温,这是过“火焰山”,这里还有“水帘洞”“鬼门关”“阎王殿”。他看见工人没穿衣服便问童工,答曰,他们只有一件衣服,有病不敢讲,“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

图源:三湘都市报

毛泽东出了矿井后,与工人们一起聊天,亲切地问工人每天做几个小时的工,一天有多少工钱,工人们一一回答。他看了矿工的住地,睡的木板大床,有臭虫、老鼠等。他与矿工一起吃饭,吃的猪狗食。他告诉工人,受苦不是命里注定的,要团结起来打倒压在头上的大山。看到他们吃的酶糠米饭,心酸至极,听到有人被火车撞死,他马上赴现场看个明白。有人说,这孤儿寡母被撞死之后,男人已经死在了煤矿,被造谣说他们是鬼,就是担心大家接触他们,同情他们的悲惨命运。毛泽东说,他们不是鬼,造谣他们的是鬼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魔鬼。

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示,我看了毛泽东的调查思路和方法,感到有四点启示:一是看现场。他调查时,坚持到现场,就亲眼看见了工人们的艰苦、艰难、艰辛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真是惨不忍睹。二是问真情。他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来了解情况,工人愿意把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讲出来,苦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们苦不堪言。三是听真话。他问工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造反,工人们说,如果起来造反,连现在的酶糠米饭都吃不成,真是被生活被迫,忍辱负重。四是悟真谛。他通过调查思考,认为只有工人自己起来罢工,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打破旧世界,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后来,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光辉著作。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他的金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更是经典永流传。

我们抓工作很重要的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中央要求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其目的就是弘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把这个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好,更好地掌握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更加地有理有据地行使发言权和决策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昭荣(四川省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内江市范长江流动大讲堂宣讲团成员,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内江市老科协科教专委会副主任,内江市市中区区委宣讲团成员、区关工委副主任、区老科协办公室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