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韩文龙 唐湘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
新型生产关系
韩文龙 唐 湘
●以经济与科技体制变革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国际创新环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发挥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要充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主要抓手。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其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现有生产关系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成为必然,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要素构成与生产力发展路径,对现有生产关系形成挑战。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转变,高技能劳动者有效供给不足与低技能劳动者大量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寻求劳动者培养模式的变化;劳动资料的数字化对现有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产业布局提出挑战;劳动对象与劳动成果的虚拟化形式也要求流通、交换和分配环节及相应的机制设计作出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路径发生转变,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创新构成新的动力来源,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构建起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此背景下,原有增长路径下的制度安排适用性减弱,呼唤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新型生产关系。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新型生产关系既包括对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变革,也包括构建先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未来生产力的发展。对此,既要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制度障碍进行破除,服务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又要提前布局量子信息和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全面深化改革应着力于经济与科技体制、高标准市场体系、新型工业化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挥其澎湃动能。
以经济与科技体制变革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经济体制是科技体制的重要基础,能从宏观层面影响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加强创新激励与成果保护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保障,需以有效市场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以有为政府实施专利保护,构建良好创新环境;从金融财税角度,既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构建具有强适应性、高竞争性、广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适应新质生产力资金要求,又要优化国家预算安排,加大先进产业和前沿领域专项资金支持,以更大的税收优惠和减免建设激励性的创新发展环境;从收入分配角度,完善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激发各主体创新活力。科技体制直达科技创新行为本身以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从科技创新层面,政府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创新平台以及面向前沿领域布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引领科技创新方向,集中资源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从成果转化层面,以专利保护和激励机制建设为重点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接创新与市场需求,以原创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成果为导向,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首先,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动力来源,创新行业和部门的强市场反馈和可持续前景,使得资本、劳动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不断进入创新领域。其次,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内在激励。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主体汇集,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政产学研多主体融合创新体系,有效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最后,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关键路径。其一,优化资本市场运行与监管,提升资本市场自由度,丰富金融产品品类,构建更全信息、更多维度、更广覆盖的信用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资金要素创新配置激发万众创新;其二,完善数据要素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交易规则,推动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以数据要素创新配置发挥生产倍增作用;其三,给予劳动力更高的自主权和更流畅的上升渠道。以“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形式发布创新任务,提高劳动者创新积极性,以劳动要素的创新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依托。
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能有效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发展以新要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基础,大量数据要素的流通使用、高效低能耗的新能源体系建设以及高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性能新材料的探索,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数实结合是途径,数字技术既可以直接变革生产过程,推动生产智能化与服务高效化,提升社会效率,又可以间接优化企业决策,实现产业链的强效互联,构建一体化产业链生态体系,以“智改数转网联”多维改造推动产业智能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涵盖当前和未来生产与市场竞争的关键领域,是高技术密度、低资源消耗和强引领带动的先进产业,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不断增加产业国际竞争力。绿色发展是底色,以高效低碳、环保节能和循环经济为重要基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产业绿色化,实现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国际创新环境优势。开放与合作促进创新源泉充分涌流,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国际创新合作,使我国科研人员能够充分交流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处于时代创新前沿,并洞悉未来发展趋势,形成我国先进产业布局与科研创新发展的重大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将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劳动、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规则和商品市场法律体系的对标,打造自由贸易区和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包容、协调一致且互利互惠的国际市场,能够营造良好国际创新环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川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腹地,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浪潮,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此,应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破除创新制度障碍、利用四川高校优势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构建四川优势和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推动四川区域和国际合作创新等多个角度着力,推动四川省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2月26日第9版
作者:韩文龙 唐 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视源:新闻联播视频号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