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中国原创动物舞剧的探索与实践 ——评舞剧《大熊猫》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16 11:54:24 浏览次数: 【字体:

□李昊

专门以动物为主题形象创作的舞剧,是中国舞剧的重要类别之一。具有代表性的,如张继钢创编的《野斑马》,杨丽萍创编的《孔雀》,陈惠芬、王勇创编的《藏羚羊》,佟睿睿创编的《朱鹮》等。《大熊猫》通过舞剧形式呈现大熊猫题材,尚属首次,可谓是颇具难度的创作挑战,在中国动物舞剧的创作方面,也是一次具有探索意义的创新尝试。

中国自古就有“立象尽意”的传统,先民常借助动态的具象模拟来表达对自然形象的直观感知,或通过仪式活动中的模拟动物形态动作和自然进行沟通。

动物舞蹈是中国传统具象化思维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动物生活习性和动态形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标识性物象,赋予动态化的舞蹈形象展示,这也是舞蹈拟物化的重要体现。

为获取更多创作灵感,《大熊猫》主创团队曾多次赴宝兴、卧龙等地采风,最终根据大熊猫的日常形态动作,创造了真正属于大熊猫的舞蹈身体语言,如四肢匍行、滚翻等腿部动作的大量运用,显著地表现出大熊猫体型沉重、四肢发达、行动缓慢等特征,将大熊猫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舞剧中的其他动物也提炼出符合自身日常习性的形象设计,形成极具特色的拟物化的动态艺术。

如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的绿尾虹雉,常成对或聚成小群活动,体形不大,其喙尖利,主要用喙挖掘植物的块根啄食,极少使用鸟爪刨食。因此,剧中对绿尾虹雉的动作设计,多以头部的点、转、啄、摆动等为主,身体语言也着重突出灵巧敏捷和活泼动感。

又如岩羊,性喜群居,成员间的依恋性极强。若有成员死亡,其他岩羊会将尸体围住,不让食腐动物叼走。因此,剧中在小岩羊死后,即专门安排了岩羊群围住尸身哀悼的场景。其中,还设计有一只岩羊不断用角触碰死亡的同伴,试图唤醒的细节。

通过一系列身体语言进行具象化的表达,《大熊猫》展示了一幅宏伟奔腾的生命图景。大熊猫、岩羊、绿尾虹雉、剑齿虎自由徜徉于群山峻岭间,奏响了奔放而辉煌的生命乐章。

在舞台的视觉设计上,《大熊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没有采用绚丽华彩的灯光舞美,而是别出心裁地将黑白色作为舞台的主要色调。

背景画幕以天象为主题,配以不同的山石草木作为转换场景,有时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林立,有时是危石耸峙的幽深洞穴,有时是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有时是茂密雅致的幽静竹林,如同展开一幅中国山水画卷。

画幕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手法,留白勾勒,再配以极为简洁的舞台实景布置,虚实相生,构成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式审美的美学场景。舞台实景也秉承极简主义的美学气质,多运用几何、空白的简约设计,利用10多组升降舞台,完成登山攀岩的表演。

根据不同动物和环境,舞台的灯光色调与光影运用也有所变化。如绿尾虹雉的嬉戏场景,选用淡蓝光影,与演员红蓝相间的服装形成呼应。岩羊群则采用黄褐色岩石背景与舞台灯光,竹林采用绿色色调,剑齿虎的服装、山洞与灯光都配以黑灰色。作为月亮化身的月儿出场,与主角大熊猫百丈形成鲜明的黑白基调。

总体上,舞台色调单一、简约、淡雅,意境幽远,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唯美、诗意的东方美学神韵。

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从距今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走来,与其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生存至今。《大熊猫》展现了这一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所面临的长期艰难的生命历程,既有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其他猛兽所带来的生存竞争。大熊猫固守和平与安宁,面对外敌并不退缩,其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与包容强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全剧以“爱”为主线,有万物对大自然的感恩之爱,有怀揣敬畏之心的生命之爱,有族群凝聚一心的团结之爱,有朋友相携扶持的友谊之爱。月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寄托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想象、情思怀念及生命思索。剧中,月儿几次登场,正是联结天地万物的精神纽带,也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传递着同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大爱无疆。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