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光明论坛】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作者:蔡 倩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7日 02版) 发布时间:2024-02-07 17:23:25 浏览次数: 【字体:

蔡 倩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7日 02版)

【光明论坛】

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该部法律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法治保障。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必须肩负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责任,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建设好可信可敬可靠施教主力军、把握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主动权。

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高度、蕴含理论深度、富含实践温度,在爱国主义知识讲授中,以互动式、启发式、交互式教学讲清、讲明、讲透为什么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如何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转化为实际行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分层、分类、分学段精准施策,实现各学段层层递进、有序扩展、逐步加深、反复强化,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并将其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建设好可信可敬可靠施教主力军。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神圣工作,引导学生实现从感知到接受,从理解到认同,进而外化于行,离不开一支爱国情怀深厚、政治素质过硬、人格品行端正、理论水平高深、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人才队伍。教书育人者既要强化自身政治素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与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加强政治培训和实践调研,不断丰富生动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素材。通过搭建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在一体化建设教研中的优势和引领作用。

把握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主动权。要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教育,要求学校有效整合各条教育路径,劲儿往一处使,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构建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其中,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对于学生全链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机制,两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路径,在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手段上有其独特优势。将爱国主义教育从校园延展到社会,将“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中讲”紧密结合,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素材,能够让学生收获更鲜活也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在教育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行为习惯等也不断发生改变。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接收和吸纳新思想和新事物快,不过人生阅历少、处理问题经验和能力不足,对社会敏感问题辨析能力较弱,对利益冲突有时还难以建立合理价值取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关注青年群体的这些特点,尊重育人规律,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不断完善育人平台,探寻教育方法,调整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好各级各类部门的育人职责,发挥好整个育人队伍的功能和效应,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孩子心中扎根。

(作者:蔡 倩,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7日 0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