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何开四:伟人当铭记——读《晏阳初》

作者:何开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09 13:32:12 浏览次数: 【字体:

伟人当铭记

——读《晏阳初》

何开四

1890年,晏阳初出生于四川巴中,曾留学美国,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奉献70年。晏阳初曾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之一。笔者长年从事文学工作,多次到晏阳初的故乡巴中采访,对他毕生从事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感佩于心。这次苗勇先生的长篇小说《晏阳初》问世,我认为是这一领域的新收获。出于职业本能,更出自内心对伟人的敬重和仰望,我开始了对《晏阳初》的定向阅读。细读文本,我徜徉在一行行真切婉曲的文字里,胸中除了涌动着更多的感慨,还情不自禁地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为此,我就来谈点自己读后的看法和感想。兹拈出三点,以概其余。

《晏阳初》 苗勇 著 2021年9月东方出版社出版

——延续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写作自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文人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按苗勇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政治人”,一个希望许身报国的坦荡赤子。骨子里,他的个人诗文才情与胸怀家国的深情总希望找到一个融汇点,我认为,这与作家苗勇的情怀有关,与自觉担当有关,这从他过去出版的《丰碑》《历史不会忘记》《见证天使》《生命芦山》《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等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证明。这一次向伟人致敬,我想,苗勇是再次找到了一个突破点。表面上他是在讴歌和赞美伟人,实则是在抒写自己的拳拳深情。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虽已逝去30余年,但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与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至今仍被日本学者看作进一步现代化路标之一。比如,晏阳初先生推行的以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特色的乡村建设运动,契合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脱贫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小康及和谐乡村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说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为辅线,以饱满的激情、细腻婉约的笔触,艺术性地再现了晏阳初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可以说,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延续着一种精神,在让人全方位地了解这一场乡村变革的伟大实践的同时,还得以将这种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真正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特别是从晏阳初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到新时代投身乡村振兴的奋进力量。小说立意高远,跟随时代的节拍,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文学的至美与传奇人生的华丽相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目前世面上有关晏阳初的作品不少,纪录片也有,但大多是研究,缺乏故事性,自然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本书有别于世面上这些介绍晏阳初的书,以传记小说切入,较为新颖,不落俗套,是创新性的成果,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文学性。晏阳初一生阅历丰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既要领导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又要四处筹集资金,光是他主持的“定县试验”就涉及农村教育、经济发展、医疗卫生、社会组织建设四方面的诸多内容。事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是考验作者的叙事技巧。但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娴熟的叙述技巧,围绕主人公成长的足迹,综合采用线状叙事结构,并综合运用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方式,对情节进行了巧妙处理,运用事件、人物和场景,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机心巧妙、引人入胜。特别是展现出很强的故事性和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读完小说顿感酣畅淋漓,益人心智。比如,无论是文艺教育,还是生计教育,抑或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作者不是干巴巴地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又如,描写主人公晏阳初的家国情怀,作者是以晏阳初与底层人民特别是与背二哥交往作为重要的感情背景线,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侧面来体现。再如,关于晏阳初抗日爱国的事迹,作者是通过讲述定县平教学员组织游击队、晏阳初在湖南帮助张治中搞县政改革等故事来体现的,从而达到了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效果。

苗勇在写作中时时流露出来的诗性语言,也为本书增添了可读性和绚丽的文学色彩。语言,是文学的肌肤。很多传记体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事实,而轻视了语言,新闻式的介绍或概念化的议论,常常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苗勇的语言除了流畅之外,生动且极具感染力。比如,小说的开篇就极富特色:“迤逦绵延的大巴山,西接八百里秦川,东连高耸的巫岭,横贯千里。山就是这里的特色,重峦叠嶂,起伏绵延,一眼望去,群山如海,万峰如戟,太阳欲坠未坠。” 这样的诗性语言,既有“大漠孤烟直”的雄壮,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与灵动,行云流水,给人遐想,且极具画面感。

——尊重史实与完整再现历史的高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晏阳初从1890年出生到1990年在美国病逝,刚好100个年头。在他的百岁生涯中,从1918年在法国战场开办华工识字班开始,他为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服务长达70余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位出生于偏远山区的少年,从多灾多难的祖国出发,最终成为被中国和世界认可的世界伟人,其间多少艰难困苦、几多辛酸磨砺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如今我们能够找到的、看到的关于他的记录,大多只是片段摘记或者逸闻趣事,实属遗憾。

本小说采用编年体形式,生动描绘了晏阳初从出生到幼时进入私塾学习儒家典籍、少年独自外出求学,再到走出巴山远渡重洋留学美国的艰辛历程,以及扎根定县,献身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的绝大部分经历以及一生的其他重要事件,对其史诗般的一生进行再现,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得到验证,并成功指导了亚非拉许多国家进行了农村改造,极具历史价值。本书系统地描写了晏阳初因于一战时期在欧洲战场教授华工识字,从而萌发了服务贫民大众的念头,回国后他立志从事平民教育事业,从开办平民学校,教授千字课为主的“除文盲”的初级阶段,到开展定县试验,推行县政改革,1950年后走出国门,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奔走于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家进行乡村改造,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体系:教育的对象由城市平民变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教育的内容由单纯的读书识字转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教育的方式也从单纯的学校式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备而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勇是一个写作态度极其认真的作家。据我了解,苗勇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获取完备的资料,大量阅读了世面上有关晏阳初的书,如赛珍珠的《告语人民》、吴相湘的《晏阳初传》、晏鸿国的《晏阳初传略》等,以及大部分介绍中国平民教育和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史料、回忆录、纪实文学等,甚至是市面上、网络上凡是有关晏阳初的资料,他差不多都会通读学习,去伪存真。写作过程中,他又实地走访了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纪念馆、晏阳初亲属以及定县、重庆乡村学院等,力图尽可能多地获取原始资料。2007年初稿完成后,他又广泛征求专门研究晏阳初的专家学者,10多年间数易其稿、精心打磨。书中描绘的故事大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苗勇努力做到言必有征、语无虚发,做到故事真(真人、真事、真情节)、语言真(克服会议语言),绝不因为小说情节需要而虚构篇幅。故本书在人文情怀浓烈的同时,传奇又有志史功能,显得尤为可贵。

以上三点,只是自己的陋见,不足以概括这部历时十多年40余万言的力作。我相信这部作品,以其出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希望苗勇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开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辞赋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当代文坛》原主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