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纪录片《中国》:文接万古 艺越千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4-01-03 14:00:15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周由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深挖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用视听语言表现古代中华文明中对今日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人与故事,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演进的历史画卷。特别是近日播出的《中国》第三季从神话到历史,上溯尧舜禹,时跨夏商周,用有理有据的情景描述、明白晓畅的叙事语言、疏密有致的故事结构,讲述远古中国的故事,对“中华文明从何而来、如何而来”的时代之问给出富有艺术性和想象力的回答。

  《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创作者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把握好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三组关系。首先,作品把握好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人文题材创作思想性的根本问题。中国历史的少年时期,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成就、文化传统等方面,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用12集的体量,溯源中国历史,用艺术想象表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发展农业、组成家庭、运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王朝时代,直至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从神话进入信史,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再到王朝国家,作品让观众真切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次,作品把握好了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人文题材创作艺术性的本体问题。影像通史不是文字通史的简单视频化,需要进行符合影视生产规律的逻辑重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历史发展规律这条主线,将其贯穿于一个个人物命运故事之中,在流畅的历史叙事中融入深刻的哲学思考,激发观众一起探寻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根脉。在影像呈现上,作品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魅力,采取场景模拟、角色出演等方式讲述历史故事。创作还使用超宽画幅,配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留白手法,使画面疏而不空,内容满而不溢,尽显诗韵大气。此外,作品文本准确而生动、朴实而深刻,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而且配音与画面高度匹配,动效与文本精准对应,把声音塑造形象、文字展现气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些设置让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心理距离。

  再次,作品把握好了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人文题材创作传播性的重要问题。作品从《山海》抛出人类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创造神话来安顿内心开始,到《五帝》设立百官、创建各种制度,再到《择中》的城邑选址、《模范》的青铜制造、《祭祀》的图腾崇拜、《天道》的哲学源流、《礼乐》的政治制度,让人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既有相似的关切和追求,又有明显的地理与人文差异,让观众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形式,同时也是古代世界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显示出主创团队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远追求。

  总之,纪录片《中国》立足于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关切,讲述了富有专业性、大众性、国际性的中国古代故事,并带领观众从“创世”角度切入,去理解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之间的关联,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打开了一扇梳理中国文化根脉、了解中国历史故事的窗口。从这个角度看,该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不失为近年来一部难得的良心之作、用心之作、精心之作。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7日 15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