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血泪凝成的军旅赞歌——浅评贺贵成长篇小说《涌动的羊湖》‖罗明金

作者:罗明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2 16:33:24 浏览次数: 【字体:

血泪凝成的军旅赞歌

——浅评贺贵成长篇小说《涌动的羊湖》

罗明金

你去过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羊湖地带吗?你有在那人迹罕至严重缺氧的雪域禁地奋战8年的经历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武警水电部队3000余名官兵去了,并且把在世界海拔最高、中国水头最高、引水隧洞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抽水蓄能电站献给了西藏人民!20年后,一名叫贺贵成的军旅作家去了,经过近4年的“跋涉”,他把一部42万余字的长篇小说《涌动的羊湖》献给了这个不平凡的时代,把一个历经磨难、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英雄群体和他们的光辉业绩,鲜活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涌动的羊湖》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武警水电部队在青藏高原建设西藏羊湖电站工程为背景,讲述了3000多名官兵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援建重点工程抽水蓄能电站,挑战生命极限,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用鲜血和生命穿越岗巴拉山胸腹,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展开了历时8年的大会战的故事。

1989年9月,官兵们集结成都,乘坐飞机,开赴羊湖电站建设工程的情景

“整部小说从头到尾,饱含着悲壮的历史情节,让我们这些当过基建工程兵的人,看了之后唏嘘不已,潸然泪下”,曾参加过基建工程的78岁老兵于开滨在他的读后感中深情写道。一位“松辽之滨”的网民,在微信留言中说:“贺贵成战友《涌动的羊湖》这部大作,写得真实感人,让人看了心情沉重,悲壮得有不可承受的感觉!”笔者感同身受地认为,但凡读了这部作品,你一定会为奋战在世界屋脊的水电官兵那“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科学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一定会为作家这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颂歌而震撼,更会因作家成功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群像而拍案叫好。

或许正因如此,《涌动的羊湖》被首届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和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得主马识途、首届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和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火两位文坛泰斗的联名推荐。

2020年6月3日,贺贵成(右)采访当年建设羊湖电站的警务处处长熊任重(左)

《涌动的羊湖》这部小说的成功秘诀之一,首先在于巧妙的情节安排和浓郁的氛围烘托。作品首先以“序曲”开头:“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官兵们惊得目瞪口呆”,以一个悬念一下子抓住读者,让读者渴望了解事情真相,从而使作品引人入胜。随即,叙述了羊卓雍措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发电剪彩盛况以及水电官兵被授予“世界屋脊水电铁军”光荣称号,并大势渲染了大家准备晚上吃大餐、看电影的喜庆氛围,其间巧妙地插入了倒在“四通一平”现场永远没有醒来的五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的“蒙太奇”,一种雄浑而悲壮的氛围由此烘托。正是这样一个时刻,人们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羊湖电站引水隧洞发生了塌方!

2020年8月1日,作家贺贵成(左)在采访长篇小说主人公原型——原武警水电三总队总队长、83岁高龄的方长铨(中)和原副总队长王泉首长(右)后的合影

塌方?“总队领导们惊呆了,修建进水口的十一队官兵们惊呆了,打通引水隧洞的十二队官兵们惊呆了,建设调压井和沉沙池的十三队官兵们惊呆了……”而负责工程设计的总工程师、女大校接到电话,“话筒咚的一声掉在了办公桌上,石方竹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眼睛怔怔地盯着对面墙壁上西藏自治区羊卓雍措抽水蓄能的总体布置图……过了片刻,两行清泪顺着她疲惫不堪的面颊流下下来。”随后,作者又安排了石方竹在大雨中突然失踪的情节。当人们冒着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找到石方竹时,“石方竹侧身躺在墓地中,全身浸泡在雨水里,脸色惨白,紧闭双眼,奄奄一息,警帽也滚到了离头部半米远的地方”——这是一幅怎样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

作品一开篇,故事情节就跌宕起伏,悬念叠生,生动形象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如临其境的氛围之中,展示出作家小说创作的深厚语言功底和谋篇布局的高妙才能。

随后,作家以倒序的方式,笔触回溯到石方竹首次登上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考察和官兵们初入4400米缺氧地带的场景,一场中国军人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创造人间奇迹的战斗,以令人震撼的气势和难以想象的艰难陆续展开。

在攀登岗巴拉山口的过程中,作家极力渲染了“翻越”的艰难:“不少人头晕、胸闷、恶心、想吐”“他们背着背包、提着行李,一步三喘,三步一歇地朝半山坡上爬去。他们喘着粗气,觉得周身软弱无力,脚步沉重,脚下像踩着棉絮……而且脸色惨白,嘴唇发紫”,就连攀登上山都这么困难,战士们还要在这即使“人躺着不动,需要的氧气也大致相当于一名上海正在工作的搬运工人”的地方高强度地劳作,长年累月地修筑电站,那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想象。

2020年8月23日,贺贵成(左一)在羊湖电站参观发电机组

在故事向前推进的每一个章节中,作家都会安排一个主线故事,主线故事又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而这个特殊环境中的主线故事之中,往往又会插入一个又一个相关的故事,可谓主线分明而又回环往复。比如,在叙写“土匪连长”月玉成带领战士们搭帐篷、做晚饭、开辟路基这条主线的故事情节中,就相继融入了战士张顺初上高原头疼得比谁都厉害、流鼻血、吃饭呕吐和战友们关心张顺病情等情节,为到工地第七天张顺因高原缺氧患“脑水肿”后倒地牺牲埋下伏笔,在张顺牺牲后,又插入了张顺遗留下来的一封还没来得及给父母寄出的信及相关故事。这一段故事,把战友情、亲情交织在一起,就使得小说情节更加凄婉悲壮而催人泪下。

再如写到技术科副科长潘登在领取电影片看到《决裂》片名时,作家的笔触立即转入潘登在参军前从城里下乡当“知青”时与房东女儿文静的一段爱情故事,不仅使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得到较大延伸,故事情节更有人情味,将潘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作了生动呈现,让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而当写到副连长苏明听了故事片《自豪吧!母亲》的插曲《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作家笔锋一转,以较大篇幅状写苏明“心潮澎湃”,那个夜晚,他“在寒风中睁大双眼,神情肃穆地仰起头,凝视远方”,苏明想起了曾在朝鲜战场立下战功又去黑龙江钢铁厂、攀枝花钢铁厂参加三线建设的爷爷的故事、父亲参军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又转业到攀枝花参加民政工作的故事、自己从军参加水电部队主动报名参加羊湖电站建设工程的经历,想起军人世家一起歌唱《我们相会在攀枝花》的难忘情景,想起与女干部刘颖相识、相知、相爱的美好经历……由此,作家巧妙地插入这一系列情节,为苏明这位军人世家的后代在打引水隧洞面临塌方危险冲锋在前、把危险留给自己、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了英雄出现的令人信服的家庭和时代背景。

小说后面部分,作家写到了这位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副连长在施工隧道塌方时被石头击倒,技术员高祥去拉他时,他大喊“你快跑”,并一脚把高祥蹬开,顷刻间洞子塌方了,高祥得救了,苏明副连长被埋在洞中。30多个小时后,苏明终于被挖了出来,在清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有苏副连长的一段话:“我们在高高的雪山上,与死神为伴,以苦为乐,用献血与汗水创造人间奇迹。我们连的每一位官兵都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假如,假如我牺牲了,请我的爸爸和妹妹带来家里的录音机,为我再放一次《相逢在攀枝花下》的歌吧!”读到这里,谁不为之泪奔?谁不为之感叹?

回过头来阅读作家在前文以较大篇幅来写苏明一家的故事,可以看到作家的良苦用心与精心安排。类似于这样的情节安排,在故事的发展、高潮部分还有很多。这些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总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处理事件不同心理不同方式的矛盾,人的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展开。这一切,展示出作家对题材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对长篇巨著谋篇布局的精心思考与胸有成竹。

2020年8月23日,贺贵成(中)与首长熊任重(左二)、熊铧(右二)、肖琢凡(左一)和羊湖电站职工龚学伍(右一)在羊湖电站合影

这部小说的另一大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和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而其中,作家着力的重点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石方竹。

故事开篇,当石方竹面对明澈如镜面积达620平方千米的浩渺羊湖心潮澎湃信心百倍大展宏图的时刻,作家却插入了10多年前5个法国人来山上考察的故事:他们5个人上去,却只有4个回来,另一个人永远留在了岗巴拉山。他们的报告说:“如果你想在岗巴拉山创造奇迹——建设电站,那你建造的很可能不是电站,而是坟墓。”后来,羊湖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曾让多个国家的水电专家接踵而来,都只能“望之兴叹,悻悻而去”。由此,在世界屋脊建设电站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一个“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足40公斤,脸庞瘦削”的女军官却对此“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现着坚毅、智慧的光芒”,显然,她是兴奋于“羊湖电站的建成,对改善西藏电源结构和供电条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造福西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对比烘托的手法,把作家塑造的主要人物那种过人的胆识和敢闯敢干的精神彰显得非常鲜明,非常的“棱角分明”。

2020年10月13日,贺贵成在建设中的硬梁包电站隧洞体验生活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那么容易。开工不到一年,由于种种原因,羊湖电站建设工程不得不突然停建。这对石方竹来说,是可以顺理成章地退下来“于人于己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但石方竹不然。她多次不远万里往返拉萨和北京,无数次奔波于国家能源局、国家计经委、电力工业部、中南海,无数次辩论于专家们的追问与评估会议,以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和自信,力争羊湖水电站的复工——她要改变拉萨这个城市“拉草皮、烧羊粪,总是笼罩在烟尘之中”的历史,她要为拉萨、为西藏人民送上一盏“神灯”!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不仅仅停留在生动的叙述上,擅长人物的对话描写,是贺贵成作品的一大特色。石方竹向上级表示:“如果我修的羊湖电站出了事,我愿意上军事法庭,接受法律的审判!”人物语言铁骨铮铮、掷地铿锵,一位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有胆有识的巾帼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而对于战士,她又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当一位名叫高祥的大学生军官才到部队不久吃不了高原之苦,来找石总谈“转业”时,石方竹从大道理谈起:“歌德曾经说过,没有在长夜里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你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一个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个来高原才几天的‘学生官’,现在就想转业?你如何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呢?”石方竹脸上没有了笑意。随后,石方竹又从身边的女大学生军官的事迹讲到羊湖电站建设的历史、几千官兵奉献血汗的现状和建设电站的意义,如果是一位军队的男性指挥员,是不会这么“苦口婆心”对这样一个“中尉”这么做思想工作的,如果不是一位当了母亲自己女儿也在部队服役的人,也不会这样满含深情耐心地给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这样耐心地讲道理的,那种既有指挥员的爽快果决,又有母亲般的慈爱的女性军人的性格,都从她的话语中体现出来。这正是作家在刻画人物上的精到之处和入木之功。

官兵们在隧洞施工中的合影

而对于自己的女儿,石方竹却格外地要求严格,不容其身上有半点娇气。她“违背”大学毕业的女儿意愿和已被华西医院接受的事实,把女儿强行要到西藏高原来支援羊湖电站建设,以至于母女间发生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当裴婧来到高原经历了羊湖战场的洗礼,看到母亲不怕艰苦全心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听到母亲从军的经历,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最终无怨无悔地并且说服想离开羊湖的男友,与母亲一起奋战在雪域高原。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绘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贺贵成的行文中比比皆是。

当然,作家在刻画这位“羊湖电站”的第一号首长、最高的权威的时候,还从行为、对人处事的态度等多个方面来展示她的性格。比如,尽管石方竹的胃病拖成了胃癌,胃切除了三分之一,但她没有因之而退却,她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间里,哪怕是深更半夜,或是凌晨时刻,突然出现在施工现场,或是在灾难来临的地方。有了她的到来,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有了她的到来,战士们倍受鼓舞。

在会议室,在工地,在紧急时刻,她总是用她那弱小、单薄的身躯,发出最严厉的命令。

她爱兵如子,亲临食堂检查战士们的伙食,下基层从不开小灶,总是与士兵一起进餐,看到战士们伙食单一,特批给战士们买羊肉吃;她指示下属领导:“我们要随时想着基层官兵,每次下来,都要去食堂查看伙食,看看大家吃得好不好!”她还特批了副连长苏明在部队工作的未婚妻写信要求从成都到西藏羊湖与心爱的人一起参加电站建设的请求,以解决两地相互牵挂的问题,关心体贴之情感动军营。

她从严治军,凡是当军官的,没有不敬畏她的。与她同级别的政委在大家拼命挖隧洞的时候出去钓鱼,被石方竹碰见,她当着大家的面不留情地批评了政委,让同志们为她担心。当她几次差点牺牲连续奋战十多年,交给国家的是一座世界罕见的高原“抽水蓄能水电站”的时候,自己落下来的却是浑身疾病,而在提拔少将征求本人意见时,石方竹竟谦虚推让,而那个少将名额落在了从北京下来镀金三年曾因去钓鱼受到石方竹批评的,还诬告过石方竹的那个大校头上。读到这里,不禁令人掩卷沉思,扼腕叹息。然而,更让人由衷赞叹的是,石方竹那军人的崇高的品质,母亲的胸怀,大将的风度。

此外,作家把人物刻画放进具体的事件中,状写其行为、心理活动等,也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土匪连长”月玉成,无论是搭帐篷、做饭、基建中,总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指挥刚毅果敢,做事粗中有细,都从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去描写人物的行动或细节来展现其性格。书中写道,月玉成虽然家处农村,老母有病,妻子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种责任田,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但月玉成了给因工程建设任务不能返家排长萧山然举行一个“两地婚礼”,与其他三名连职干部商量,他出200元,剩下的两人每人出100元,悄悄地安排一人,下山去军人服务社买些糖果、瓜子、花生,还有酒,在军营给萧山举办了“两地婚礼”。一个有情有义的军人形象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在描述羊湖电站建设工程面临的种种困难、危险的大背景中,总能摆脱一个又一个事件的琐碎羁绊,集中笔力展现军人的平凡和伟大。这些平凡和伟大,又以友情、亲情、爱情贯穿,把平凡人性与战士勇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牺牲与奉献的英雄本性有机结合,构成了作家小说人物群像的真实可信、令人动容的感染力量。

长篇小说《涌动的羊湖》主人公原型——原武警水电三总队总队长方长铨首长(左三)与技术人员在研究工程施工图纸

当然,如果作家更深层次地叙写小说主要人物石方竹的家庭矛盾以及矛盾的化解以突出人物个性和共性,如石方竹与丈夫的感情纠葛、石方竹“违背”女儿进华西医院的心愿被强行安排羊湖工地医院导致丈夫与女儿的不满情绪,丈夫和家庭成员最终对其事业心、责任心的理解而达成共识等,则更有利于使人性的光辉在作品中鲜活呈现。作品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有助于凸显人物思想及性格特征,但笔者似乎觉得可以减少一些对话,而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来实现,则可以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这不过是笔者之个见而已。

作品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小说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作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巨著,不仅在于他有着长篇军旅小说《守四方》《雪域高原》《天路尖兵》以及长篇报告文学《昆仑作证》《醉风景》、影视剧作集《热血丰碑》那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在部队服役多年生活积累,更在于在写这部小说之前,作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充分准备和真实的生活素材的高度积累。

作家并没有参加过羊湖水电站建设,但为了完成北京“首长”的嘱托,为了不负这个时代赋予一名军旅作家的责任,贺贵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往返青藏高原和四川成都,先后采访了“中国十大女杰”、建设这项工程的羊湖电站总队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方长铨为代表的100多名指战员,又冒着极大风险徒步登上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体验高原缺氧的生活,亲自前往羊湖电站详细考察。为把电站建设写得更加真实可信,作家又打点行囊,虔诚地去了云南、四川交界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水库体验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为写好从事医务工作的裴婧这个形象,作家沉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体验了一周。为写好“军人世家”以及副连长苏明的形象,作家又亲赴攀枝花,深入采访那里曾参加过三线建设的军人家庭。如此等等,这一切,在作家的“后记”中赫然可见。艰辛的采访和生活体验后,写出的初稿达50多万字,而最终成稿40余万字。可以说,贺贵成的《涌动的羊湖》,是用脚板丈量出来的,是从无数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是一个时代的军人战天斗地的血与泪凝成的赞歌,其强烈的感染力之所在,当然就不言而喻。

更让人感佩的是,贺贵成是以一种作家的责任、时代使命和军人的情怀去创作他的军旅巨作,这正如水电部队的老首长王泉赞言:“贺老师是一位有情怀、有胸襟、有担当的中国军人,用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带着炽烈的一腔热血和使命去完成歌颂我们建设羊湖电站的官兵这部作品。”

作者简介:罗明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射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子昂诗社社长,主任编辑职称。在《四川日报》《西藏日报》《西南商报》《星星诗刊》《文艺天地》《现代艺术》《四川作家》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作品。著有诗歌集《岁月有情》《情到深处》《红尘情缘》,长篇报告文学《鹤鸣家山》。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明金(四川射洪)

供图:贺贵成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