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文化魅力

作者:李平(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3-12-08 09:00:02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李平(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文化激荡表现出新的现实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坚决回击文化霸凌,把握文化传播的新姿态和新趋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夯实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角色转换和话语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我国优秀文化的独有魅力,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之中大放异彩。

  树立精品意识和竞争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厚重丰富,富有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必须要有文化精品做支撑。所以,要以市场意识和创新思维,尝试把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为轻快时尚的文化产品,把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按照国际文化传播规律转换为全球市场接受的文化精品,把我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变成世界需要我传播中华文化,这是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例如,我国历史文化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国宝大熊猫,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中魅力无限的资源元素,我们在这样美妙无穷的文化故事当中享受陶醉了几千年。近年来,美国先后推出了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用美国人的价值观塑造出了文化产品,畅销全世界。不能不说这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一大憾事。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尽快建立完善文化传承、传播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传统优秀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思想内涵,整理开发文化产品,创造特色文化精品,逐步推向国际市场。按照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文化需求、消费方式和接受习惯,开发形成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原创性、思想性的文化精品,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共享,各国都在运用文化符号标注自己的显著特征,抢占世界文化市场,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唯一拥有几千年延续至今的文明史,包容绵长的中华文化,更应该把对外文化传播作为国家战略和重大时代使命,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必然要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中国的崛起,一直伴随着西方国家的百般阻挠,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不友好势力总是抱着文化偏见、带着敌对情绪、带着冷战思维对我国的发展指三道四、百般阻挠,对我们的文化评头论足、诋毁污蔑,故意丑化、否定中国文化的杂音不绝于耳。对此,我们决不能缩手缩脚,坐以待毙,要敢于斗争、善于竞争,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昭示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的好经验、影响力、带动力,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全球人文交流、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中国声音,作出中国贡献。

  搭好“语言”和“人才”桥梁,加强对外交流

  语言是接触其他文化时最为明显和直接的特征标志。通过人们所能理解的语言、所能接受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和阐述,文化才能具有直接传播的生命力。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播,首先必须要培育外语人才,尤其是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通过认真研究国际不同语种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特点,用对方能够接受的语言种类和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精准地说清楚,让倾听者产生共情、欣然接纳,文化传播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想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与时代价值,这需要系统、专业地进行研究和阐释、宣介和推广。特别是,面对国外不同的受众,其语言环境、价值需求、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也不相同,我们对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是一种语言、一个腔调、一种模式、一套办法,要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务。所以,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大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具备国际文化传播能力、熟悉国际文化交流规则、擅长涉外文化项目策划、具有创新方法战略思维、善于文化资本运作管理的国际高端文化人才。

  构建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需要创新传播艺术。以融通中外的思维方式、用情感相合的表达形式来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深刻论述:“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以精美的故事、平和的态度、有效的方法,把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奇迹讲给世界人民,让人听得进,让人喜欢听。

  一方面,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成果令世界瞩目。但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并不是一个标准、一种声音,有不少西方学者不断做出唱衰中国的判断,我们自己在许多时候也试图用西方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概念来解释中国发展的实践,却常常出现说不清、讲不透、传不开、遭质疑的被动局面。所以,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用中国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实践,用中国方式展示中国模式,用中国语言说出中国思想,用中国逻辑表达中国主张,向世界传递更清晰的中国声音、更鲜明的中国标识、更丰满的中国形象、更深刻的中国道理,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中国智慧变成国际社会共同的认知。

  另一方面,构建自己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和前提。这其中,融通中外是关键。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明交锋中,搭建起超越历史传统、跨越意识形态、融合文化语言的桥梁,实现无障碍的沟通,可以顺畅地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各国人民听,还要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如此,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道路的故事就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人类共同的事业相结合,中国实践的经验、中国理论的贡献就能与世界发展的需要、全球共荣的愿景相融合,就能够形成既保持鲜明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通用标准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畅通无阻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以此为基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中国理论变成国际社会的共识,把中国制度变成世界认可的模式,把中国智慧变成全球治理的思路,把中国文化变成人们理解的语汇,把中国方案变成全球共治的智慧。

  此外,还要注重运用最新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西方国家为了争夺国际传播的主动权,一直引领着国际传播的技术潮流,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在这方面,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紧紧跟随国际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认真学习借鉴国际文化传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真正掌握国际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快融媒体建设的步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融媒体传播技术体系,引领对外传播技术新潮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传播新技术、新经验,推动文化传播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