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新闻随笔】为曲艺名家进社区喝彩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02 14:00:01 浏览次数: 【字体:
  【新闻随笔】

  作者:王石川(媒体评论员)

  “作为苏州人,我从小就听评弹,自己也唱评弹,今天在家门口免费听名家的弹唱,让我过足了瘾!”据报道,这个7月的每周五,上海市新泾镇“同Xin共享客厅”都会举办戏曲雅韵传统曲艺体验活动,将居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家秦建国、蒋雯、朱彩玲等请入社区,与居民们共赏戏曲艺术,共享夏日午后时光。

  “真是太开心了!”台下观众连声叫好,足以说明曲艺名家进社区效果满满。观众的这种热烈反馈,既源于名家表演精彩、直抵人心,其实也源于他们放下身段,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对于曲艺、戏曲而言,空间上从舞台走到基层,实际上也是时间上从传统走进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就认为,戏曲要争取青年观众,首先要认识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的特点。

  顺着这层逻辑出发,戏曲、曲艺要争取群众,就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在基层,很多戏曲爱好者都“追星”,他们特别喜欢追名角,追那些有实力、有口碑且接地气的名家。当名角能够主动到社区、乡村表演,自然会受到欢迎,这对提升曲艺、戏曲的魅力大有裨益。

  有个细节令人动容。评弹艺术家秦建国表示,他们来到共享客厅,不只是表演自己擅长的戏种,还要表演京剧、沪剧、越剧等,“希望今后能和社区居民们一同享受戏曲的快乐”。这一番话,让人感受到名角竭诚为民演出的谦抑和担当。

  其实,每一种曲艺都有难以磨灭的文化光芒,都有不被湮灭的时代价值。把它们普及好、传播开来,是戏曲、曲艺工作者的责任。这种责任,既体现在不断创新的内容建设、精益求精的表演表达上,也体现在主动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爱上这种艺术上。对艺术家来说,城市剧院是他们的舞台,社区一角、田间地头也是他们的舞台。与美轮美奂的现代化大剧院相比,田间地头虽然显得朴实无华,但是这里有最热情的观众,有一双双渴望艺术的眼睛,也有文艺的源头活水。

  曲艺名家进社区具有多重意义,不仅能够传播曲艺、戏曲等,还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刚需”。由此可以延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文化普惠更深入?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机制,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深入推进,在此基础上,民间力量是不是也可以在文化普惠上发力?社区和社团的主动性是不是也应该充分鼓励?是不是应该搭起更多的微观平台,在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各类文化空间,让戏曲名家和观众自然“遇到”对方?上海名角进社区就提供了这样的启示。

  文化之事,建设要多方共举,效果才能多方共赢。应该为曲艺名家进社区、常进社区喝声彩。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4日 02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