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贾巴尔且 ‖ 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看今朝(下)

作者:贾巴尔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7 15:23:39 浏览次数: 【字体:

1e938b084df14cf38a2b72d56c534de5.jpg

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看今朝

(下)

贾巴尔且

71年沧桑巨变,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这些年的脱贫攻坚,大凉山金阳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旧貌换新颜,热情开放的阿伙金阳这道风景线正变得更加壮美靓丽。

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每天必与之打交道的四件事,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穿衣更舒适,吃饭够营养,出行有车辆,住房更敞亮。从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有了哪些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也亲历、见证、参与了这些发展变化。

住:告别了“三房”,住上了砖瓦房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的房子全部是用小竹子编制而成的,从远处看,好像一堆堆才挖出来堆在地上的农家肥,黑黝黝的。修起的房子也管不起两三年就破破烂烂了,到处漏雨,特别是竹叶烂完了,只剩下竹子,好像筛子一样,到处都是洞洞眼眼,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屋里面的家具、锅碗瓢盆、衣服这些潮湿得来生霉,臭气熏天。我记得我家都修了6个房子了。2009年我们这里搞彝家新寨,我们一家只出了1万元,政府帮我们修起了三室一厅的瓦房,还有两个畜圈,一厨一卫,太阳能,好多路过我们这里的人都开玩笑说,只有我们这里的人才是国家的人一样,他们那里修房子还不是全靠自己自力更生。”

提起安全住房,64岁的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村民俄底作哈记忆犹新地说。

昔日金阳县高峰乡基达村破烂不堪的瓦板房(贾巴尔且 摄,图片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就是啊,还不到10年,你们这些当时修得很好的房子,现在已经不算什么了。你看这两年我们这个组修建的房子更安逸了,一楼一底的,每套房子都是二套一,卫生间、厨房、太阳能都有,和单位上一模一样,还可以卖东西。如果在县城这种一间房子,至少也可以卖一百多万了吧。现在你只要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好好发家致富,党的富民政策真的是越来越好了哦。只可惜我们这些老年人老在前面了,你们年轻人日子以后肯定还越来越更好的。”

一旁的村民打岔道。

2009年,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村民俄底作哈一家搬进新家(贾巴尔且 摄,图片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冉力只吉家住房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十多岁的冉力只吉清楚地记得,他家有一个低矮而破烂不堪的毛草房,屋里黑洞洞的,一旦下雨,到处漏雨,把家里面可以装水的全部找起接漏下来的水,能水和墨水一样,黑黑的,还有一些奇怪的味道。听他父母说虽然他家的房子只是一间毛草房,但不是所有草都可以用来盖房子的,这种草只有海拔低的地方才生长,盖一个房子需要七八十背一百斤左右重的晒干了的草,加上找盖房子的木杆也要去多远的地方去找。那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修一个毛草房也不易,所以家家户户的草房都破破烂烂的,每年第一次下雨了,就好好看好哪些地方漏雨了,找一些草来,缝缝补补又一年,直到房子住不起要倒塌了,才不得不修建房子。因此那个年代,雨季来了,房屋倒塌了打死人的灾难经常发生。

昔日的老房子(图片来源:凉山日报)

上世纪60年代,冉力只吉家准备了几年,终于有了他们村里第一个瓦板房(用木椽子盖起的房子),由于它的寿命比毛草房多管几年,因而成为左邻右舍最羡慕的房子。但这种瓦板房不像毛草房那样冬暖夏凉,晚上睡觉房里依然看得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特别是下雨时,雨打在椽子上噼里啪啦,让人睡不着。冬天下雪雪花也会飘进来,屋里堆起厚厚的雪。

上世纪80年代,冉力只吉家瓦板房不小心发生了火灾,于是他从金阳县城下边的务科把瓦片拉到南瓦乡,然后全靠人背马驮,盖起了该村第一个瓦房,又一次成为左邻右舍羡慕的房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许多农民都和冉力只吉家一样逐步盖起了瓦房。国家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什么“三房改造”、彝家新寨、易地移民等安全住房的进一步实施,农民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

2017年,冉力只吉家和其他232户建卡贫困户一样,只投资了1万元,分得一套60平米的二室一厅的房子和一间30平米的门市。现在200多户人住在一个集中安置点,政府还给他们添置了家具、家用电器、太阳能。进出营盘里面,都是用水泥打好的路,还有很大的多功能民俗活动室大坝子,可以打篮球、跳舞。

丙乙底彝族风情村新貌(图片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75岁的冉力只吉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高兴地说:“旧社会最富裕的奴隶主也修建不起一个瓦房给自己的儿子住,也拿不起几万元给儿子修建房子。只有年共产党、人民政府修得起房子给我们老百姓住了能够住上这种楼房,这辈子没有想到过,也不敢想,连做梦也没有梦见过,还能住上这种漂漂亮亮的房子,共产党、人民政府瓦几瓦!”

到处是一座座小城市

马依足乡马依足村马依足组白拉惹滔滔不绝地说:“前几年我家修的平房,在我们那里还是算好的了,但现在他们下边修建的‘千户彝寨’就更好了,那是几楼一底的,和大城市里面的房子一样,很高,又很漂亮。我都在这里打工了几个月了。而今在农村走在哪里,哪里的房子都漂漂亮亮的,还有沼气,房前屋后绿化,坝子都是打成水泥路的,进村入户路这些也是水泥路,农民家里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DVD应有尽有,和单位上没有什么区别。

2019年8月6日,金阳县南瓦乡地洛村集中安置点全景(贾巴尔且 摄,图片来源:凉山日报)

本人做记者工作已有15年了,全县每个村村寨寨都去过多次,亲历、见证了金阳县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与40多年前相比,那时候金阳人住的基本上都是破烂不堪的草房,墙也是土垒的,村里难得找到一间砖瓦房。现在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见过一间草房了,像20来岁的那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草房是什么样子了,怎么盖起来的了。

70多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如今,走在金阳各地,到处都能看得见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鳞次栉比,依山傍水,小青瓦房,楼房,比比皆是,格外耀眼,每一个村村寨寨都是一座座小城市,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栖息的“三房”(茅草房、木瓦板房、石板房),住进了宽敞明亮大房子。

美观、整洁、现代化的新居替代了过去低矮、潮湿、破旧的“三房”(图片来源:凉山日报

如今,金阳农民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就是——种庄稼,国家给粮食直补;喂养母猪,国家给母猪补贴;农民生病了,有了“新农合”;孩子上学,免交学杂费;退耕还林、易地移民、“三房”改造、彝家新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民政策都是在给老百姓谋福利。老百姓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好日子越过越舒坦啊!

行:到哪里都方便,下车就到了家门口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里说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过的山路

我的家乡位于金阳县城对面的山顶上,小时候,每到晚上,村子里安静得只听得见风声。爬到楼顶上望向对面,县城里点亮的万家灯火,好比天上的繁星,看起来很近,似乎触手可及却又相距甚远。我告诉自己要快快长大,去县城里,那里冬天灯火辉煌,肯定很温暖。

8岁那年,父亲说我长大懂事了,带我去县城见见世面,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当时由于家里贫困,基本上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父亲一大早就把我喊起来,把补了又补的那双胶鞋找给我穿,生起火,煮了一些洋芋给我作干粮。

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平时没有怎么穿胶鞋的我,脚已经被鞋尖磨起血泡了,疼痛难止却又舍不得脱下,所以一直落在父亲后面。父亲为了安慰我,说下这个坡就到县城了,翻过这座山就到了。跑山望马死,我感觉我随时要昏厥了。父亲将背着的玉米面提在手上,单手将我背起,然后缓缓走在弯弯曲曲的路上。平时自认为小男子汉的我此时爬在父亲的背上不停地哭,父亲的背就像大山一样宽广,永远给我依靠。

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约6公里的通村公路,这条通村公路正在进行破损路面整治(图片来源:新华网)

等父亲叫醒睡梦中的我时,我睁开眼,四五层楼的房子,已经把当时的我惊讶到张开嘴巴。第一次到县城,第一次看见公路,第一次看见车子,第一次看见密密麻麻的人群,第一次听见汉语。我问父亲公路是通往哪里去?我们那里为什么没有公路?我们为什么不住在县城?汉族说话我们许多彝族怎么听不懂?父亲咧着嘴笑了笑,等你读完书你就知道了。

回去的路上,我坚持自己走回家。父亲已经很累了,而且还没吃晚饭。回到村子,我赶忙给其他家的孩子摆起我在县城的所见所闻,说得唾沫星子满天飞。

有了第一次去县城的经历,我便千方百计抓住机会再去县城。父母背公余粮到县城,我也闹着要去。父亲说与其不让他去又哭又闹,还不如锻炼一下说:“拿一点粮食给他背起去”。于是我成为和大人一样背公余粮的人。下坡和平路还勉勉强强跟得上父母,一旦上坡,我就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浃背,落伍在后面多远,还要不要哭鼻子。父母在前面喊我快点来,我都不答应。

两年后,县城到洛觉区的公路开始修建了,也经过我们营盘上边。公路修建好了,要不要十天半月有一辆车路过,特别是那些装满粮食、油盐、布匹、白酒等各种东西的重车,一旦经过我们营盘对面一个很陡的山坡,货车慢得来和走路一样,噪声震耳欲聋。我们一群熊孩子会一路跟着货车跑,在漫天的灰尘里兴奋不已。

金阳县山江乡老寨子村的通村公路,公路处于金沙江和西溪河峡谷悬崖绝壁边(图片来源:新华网)

小学毕业了,我如愿以偿考起了县城下边的天台中学,与老师同学们告别后,匆匆捆好铺盖、衣服和一些课本,怀揣梦想,拿起录取通知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来到了朝思暮想的中学。不是“轻装”上路,而是“负重”远行。在半路上我看见一辆货车空车回去,于是跑到公路边摇手搭车,也许是驾驶员没有看见我,货车一晃而过。我赶忙背着行李又跑到下一层公路边,这时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驾驶员看见我在招呼,把车慢慢刹住,让我站在车箱里面。风儿吹动着我越发明亮的心,我告诉自己好好学习,以后当一个驾驶员,开最大的货车。

1985年2月,通过全县招录国家干部的考试,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家干部,被分配到我们县的高寒山区小银木乡。

那时候,从区上到小银木乡,根本就没有公路,我只能把父母给我准备好的行李放在区上,一个人边走边问,从区上一出门就爬山,又是阴雨连绵,大雾笼罩着大地,能见度不足五米。半路上,才发现没把行李里的干粮带上,于是饿得前胸贴后背。经过一户村民家,好心人虽然家徒四壁,衣衫褴褛,但还是很热情地烧了几个洋芋给我吃,临走时又塞了几个到我兜里。这天我走了7个小时,也是第一次走那么长时间,是这几个烧洋芋了给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金阳县芦稿镇大湾子村,通村公路蜿蜒盘旋在金沙江峡谷悬崖绝壁边(图片来源:新华网)

参加工作后,我换了两个高寒边远的高山乡,都没有通公路,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路的话题。那个年代在乡上工作的日子里,没有特殊情况,除了春节和过彝族年放点假,回家看看父母,平时间大家都一直呆在乡上,请假的人也很少,就是因为路途艰难而遥远。

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们金阳是1952年建县的,好像1955年才通公路,从县城到西昌,215公里班车要走两天,要在昭觉县过一夜。那时候县城到各片区都没有通公路,人们走亲访友全靠行走。现在到昭觉只要两三个小时,到西昌如果好的小车,可以跑来回,你说交通建设的步伐和发展快不快嘛!”

日前,金阳县城水保碑旁,几个老年人在大树底下乘凉,笔者问他们亲历过的金阳交通建设情况时,家住天地坝镇新建村78岁的白拉曲感触很深。

“是啊,共产党、人民政府,硬是扎实得很啊。前几年,我们看见沿金沙江一带都通公路了,我们住在大山上的人都在感叹,祖辈们为什么把我们安家在这里?低山各方面条件这么好,他们偏偏住在高山上。以前不通公路,有事情的时候才到乡上区上或县上,不然平时买点东西都是邻居互相帮忙带的,特别是住在基觉和小银木乡的农民,到灯厂去赶个场,由于路途遥远,去要一天,还要住一晚上,第二天晚上才到家,因此不是非去不可的都不会去的。住在高山的好多老人没有到过县城就老死了的,比比皆是。”

“咋个不是嘛,我在高山乡呆过好几年,大家都在说我们这些高寒山区,除非发现金矿、银矿,不然公路肯定不会修到这里来了。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到几年时间,不仅乡乡通了公路,村村寨寨都基本上通了公路,有好多还是柏油路、水泥路嘞。现在交通四通八达,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到哪儿都有车坐,就连上山劳动,都可以坐摩托车去嘞,以前的那些小毛路,已经找不到啰!”

四川路桥公司的工人在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对破损路面进行整治(图片来源:新华网)

说着说着,几个老人都相互打岔道。

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参加过两个乡的通乡公路建设,那时候修公路根本没有挖掘机、推土机,这两样庞然大物只有县公路局才有,但只能服务于县城主干道的抢修。因此修建通乡公路,全靠人工来修筑。

为了不影响农民做庄稼,一般修通乡公路都选择在冬天。每年冬天一到,几个乡的农民一起修公路,声势浩大,上万人的大会战,把一条通乡公路分成几段给各个乡镇,然后由乡镇分给各村组到户,限期公路竣工时间,也有自己乡镇修建自己乡的通乡公路的。于是人们背着行李和干粮,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修筑公路,特别是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时候,好多农民都修不起路了,跑回家,但又不能耽误时间,又被喊起去修。经常听见修筑公路指挥部的领导们说哪个乡的完成了好多好多公里,离竣工时间只有好多天了,干得好的乡镇干部得到表扬,工程进度慢的得到批评、通报。也经常听见哪个乡的民工受伤了,哪个乡的民工伤亡了,胆战心惊。还好,我带领修筑过的两条通乡公路都顺顺利利,在上级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由于修建公路爆炸器材少,没有大机器来作业,公路质量特别差,基本上第一年通车了,第二年就需要重新修建了,也有的地方的的确确不好修,只能敷衍了事。而这些年修建公路,根本不用一个村民来修建,修公路用的都是挖掘机、推土机大家伙,自然公路质量就好了,加上修建出来的通乡通村公路都建成油路和水泥路,公路就更好了。

近年来,金阳和全国各地一样,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于修建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的热潮中。而今,全县34个乡镇和178个村都已都通了公路,大部分都是油路和水泥路。村民小组不通公路的也找不到几个,致富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交通四通八达。许多老百姓有大货车、小车、面包车、摩托车,连下地干活去都骑摩托车。瞧!现在我们老家老百姓到县城赶集,不是坐自己的车,就是坐公交车。通往县城的小路山已经长满了杂草。

金阳县天地坝镇通往吉史里口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道路(图片来源:新华网)

人的一生就是条路,曲折而坎坷。走到分路口的时候还要面对影响人生轨迹的选择。希望每个人都怀揣一颗坚定的心,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奋勇向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为了那崇高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定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全文完)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贾巴尔且‖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看今朝(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贾巴尔且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