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陈凯威 ‖ 老陈和小陈的扶贫故事
老陈和小陈的扶贫故事
陈凯威
老陈是一名基层干部,1995年,24岁的他被分配到了甘洛县沙岱乡人民政府工作。
提起到沙岱乡工作,当时在甘洛县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表现不好的干部,才会被分配到沙岱乡去,有一种发配边疆的意思。
沙岱乡作为甘洛县条件最艰苦的乡镇之一,让许多干部望而却步。交通不便,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全甘洛县最烂的路就在沙岱。你想去上班?那先走4个小时泥泞的山路再说。山高坡陡,打篮球的时候,要是不小心把球掉到了山沟里去,当地人开玩笑说,那必须得背上干粮才能把球给找回来。气候恶劣,冬天时泼出去的水不一会儿就结了冰,夏天的太阳可以轻轻松松晒掉几层皮,而所谓乡政府就是杂草旁的一排破旧瓦房而已,连日常的用水用电都成困难。地里种植的土豆、玉米,几乎是老百姓整个家庭的全部收入。因此沙岱乡成为了干部们口中的边疆之地。但老陈觉得,几千名沙岱乡的群众们都能生活,那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正是愈贫穷愈落后的地方愈需要党员干部去为之奉献。抱着这种想法,老陈在沙岱乡一干就是十一年。从风华正茂的青春之年到顶着地中海发型的不惑之年,人生中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老陈奉献给了偏远落后的基层。也正是因为老陈的坚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选择。
沙岱乡依初村(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在我即将大学毕业之际,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我的家乡——甘洛县,和老陈一样做一名基层干部。刚开始老陈对此很不能理解:“娃儿啊,从小就辛辛苦苦的把你送到外地读书,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在大城市扎根哇,为啥子还要回来呢?”我想,正是因为我的家乡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是一个贫困地区,所以它更需要更多的人去为之奉献。而恰逢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接近,脱贫攻坚总号角的吹响,大批来自县外的同志们来甘洛开展帮扶的背景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自己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我坚信,农村基层照样是一个华丽而广阔的舞台,我们当代青年照样能够谱写青春的乐章。
而令人惊喜的是,我也被分配到了沙岱乡工作,老陈的成长之地,如今成为了我梦想起航的地方。今天,当老陈和小陈同时站在基层这个平台上,小陈可以骄傲地告诉老陈:老陈啊,沙岱乡再也不是您当年那个所谓的发配边疆的地方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真抓实干下,如今的沙岱乡,宽敞平整的水泥硬化路直抵各家各户,别具一格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彝家新寨、易地移民,一幢幢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基本医疗保险,不落下每一户贫困家庭。一村一幼,教育帮扶,为彝区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今天,7000亩“大红袍”的花椒香味弥漫在沙岱乡的漫山遍野。
晨曦中的甘洛县彝家新寨(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沙岱全乡6个村367户1557人已彻底摆脱了贫困!老百姓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正朝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阔步迈去!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24岁的老陈那一代人。
他们在思考,如何让贫困群众能够吃得饱饭,穿得暖衣。
而如今24岁的小陈这一代人我们在思考,如何让贫困群众能够不愁吃、不愁穿;如何让贫困群众能够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当年24岁的老陈那一代人,他们的工作重心,是“输血式”的粗放扶贫。
如今24岁的小陈这一代人,我们的工作重心,是“造血式”的精准扶贫。
两代人,在同一片天空之下,见证了脱贫攻坚,给这片曾经饱受贫穷缠绕的土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变化的背后,是全县全县各级各类帮扶干部、广大干部职工们日夜奋战、攻坚克难,各族人民群众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社会各界倾情参与、鼎力支持的累累硕果。
“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到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下定最大的决心,拿出拼命的精神,奔赴最后的战场,我们甘洛县脱贫攻坚就一定能够,向各族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
老陈和小陈的故事只是众多奋战在一线干部们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他会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一直讲述下去……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凯威(四川省甘洛县沙岱乡人民政府干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