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易鹏 ‖ 红心种在高原上

作者:易 鹏(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20 16:33:05 浏览次数: 【字体:

红心种在高原上

易 鹏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贫瘠的高原土地上,既结不了瓜,更不能产豆,那能种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儿的老百姓,直到有人把一颗火红炙热的心种在这里,终于长出了遍地果实……

故事得从五年前说起。在川西高原上,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藏族小山村——信沟村,坐落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据当地村民描述,“信沟”一词,藏语里有“傍山吃山,傍水吃水”之意,译为“物阜民丰”,然而事实却差强人意。几代人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靠着微薄粮食,勉强维持生计。可谁又曾想到,正是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高原小村落,在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下,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生态农庄。

一枚初心 深埋高原乡村

初心是什么?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2015年12月,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对口支援信沟村,派来了第一任扶贫干部,从此大城市的理念一步步渗透到大山深处。这位扶贫干部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也不懂得怎样与藏民们打交道,可当接到精准扶贫的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脱贫攻坚战场,自始至终都秉承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一开始,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大,给他的驻村工作带来了极大阻力。为克服沟通障碍,他主动向当地干部学习藏语,积极融入当地民风民俗,到田间地头同村民拉家常、交朋友,一起喝酥油茶、吃奶饼子,逐渐在走村串户过程中把村情民情掌握得一清二楚。经过几个月驻村工作生活,扶贫干部意识到,这里晴空万里,美不胜收,但土壤贫瘠,种不出太多粮食,人们闲来无事就喜欢聚在一起,席地而坐,当地人称之为“耍坝子”。在一个外地扶贫干部看来,这里的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方式跟外面很不一样,信沟村离县城只有3公里,地理位置这么优越,为什么不能够在高原上打造一个生态农庄呢?他就此与村两委展开交流讨论,明确提到,要想把这件事情落地落实,就必须分两步走:一是基础设施要跟上;二是要发挥好村两委的作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扶贫干部经多番调查考察,结合已了解到的情况,积极谋划,初步勾勒出信沟村的发展蓝图,确定了以打造生态农庄为目的,辅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基层党建、乡风文明等的帮扶思路。

2016年,信沟村的脱贫工作吹响了号角,在扶贫干部和村两委带动下,点亮了信沟村村民们脱贫的信心,村里的工作进展如火如荼,活动室、引水设施、蔬菜大棚、亮化路灯、小庭院、卫生间等项目在信沟村落地实施,一个个项目说干就干,一件件事情温暖人心,村子干净明亮起来了,老百姓的热情也燃起来了。然而,两年的任期很快结束,看到信沟村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位扶贫干部甚是欣慰,却也心有遗憾。因为村里唯一的集体产业蔬菜大棚并不能够为村民带来明显收入。

良苦用心 抛洒满腔热情

2017年12月,扶贫工作的接力棒传递到了第二任扶贫干部刘诗航手上,他对村两委说道:“我来这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发展好信沟村的集体产业”。但是,村里的集体产业就只有蔬菜大棚,高原上的人们又不太会精耕细作,发下去的种子很快就不见了踪影,更别说到集市上卖钱。刘诗航想了很多办法,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看种植蔬菜的路子行不通,他和村两委多次商议,决定调整思路,引入现代生态农业理念,利用信沟村现有蔬菜大棚,单独发展大棚水果采摘园。经多方协调,最终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初步确定了发展水果采摘的生态理念。

从此,田间地头就是刘诗航主要工作场所,测绘工程师摇身一变扶贫“田秀才”,走在乡间小道上,常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除了面对饮食、生活、民族风俗等环境挑战外,采摘农业当如何发展?村内繁杂的事务何处入手?这些问题对于一个长期在大城市生活、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都市青年来讲,个个都很棘手。为帮助信沟村发展致富产业,他费尽心力、绞尽脑汁,奔走在当地各部门领导办公室,积极反映有关情况,寻求各部门领导的帮助,用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竭尽全力去协调能够落地实施的产业扶持项目。村民群众也逐渐把他从“外来人”当成了“自己人”。

扶贫干部和老百姓一起栽种果树

由于常年在外地挂职,刘诗航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趟家,对家庭的亏欠甚多。刘诗航回忆道,由于工作原因,父亲手术自己也未能在床边尽孝。2019年3月,与妻子结婚,婚后第三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同年8月,家里迎来了出生的女儿,家里更忙了,他却不能在旁照顾,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肩上。也因如此,妻子时常会有抱怨,他也只有耐心的宽慰,希望妻子能理解。好兄弟听闻他舍小家为大家,私下问刘诗航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他却回答说:“并不后悔来到这里,只要老百姓日子能越过越好,那一切便是值得。”

携手同心 发展致富产业

为了信沟村长远发展,刘诗航积极帮助信沟村搭建产业发展布局,提出“一二三四五”发展策略,即“一”个发展方向,确定以采摘农业为村产业发展方向;“两”种渠道,通过园内采摘和市场出售两种渠道增加收入;“三”是建成三十个采摘大棚;“四”是打造四十亩生态果园;“五”是最终实现全村五十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然而,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老百姓普遍不理解,没有积极性。为了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刘诗航和村两委伤透了脑筋,一方面,抓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利用农民夜校进行思想教育,普及现代农地种植和林下经济的好处,转变传统种植思路;另一方面,选定党员示范户进行试点种植,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吸引广大村民群众参与进来。经过一番引导,逐渐有老百姓接受并参与进来,愿意共同打造集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庄。

扶贫干部对老百姓进行思想引导

为了让信沟村村民对建设生态农庄树立信心,刘诗航决定带他们到外面长长见识,协调派出单位开展“走进去、带出来”专项帮扶活动。2019年4月,他组织村两委及村民代表走出大山,来到了成都。在这里,他们参观了几个颇具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基地,了解了外面生态农庄的经营模式,看到一排排陈列的特色产品和人来人往的游客,村民们心动了!

回到信沟村,趁着村民们热情高涨,刘诗航和村两委迅速征用了10个大棚试点种植草莓、小番茄等水果。鉴于老百姓无种植经验,特意请来成都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草莓等水果的大棚种植,刘诗航还主动和技术人员对接,学习种植知识,努力当好一名“土专家”“田秀才”,并利用农民夜校、田间示范、微信授课等多种形式,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所有试点大棚的水果种植。此外,为提高往来游客的感受和体验,经刘诗航和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在人们经常乘凉的几个地方放置休闲石凳,并铺设田间观光步道连接各个大棚,解决大棚分散的问题。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亲切感受田园风光,还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生态水果。

收获民心 决胜脱贫攻坚

苍天不负有心人,试点种植的10个水果大棚最终见到了成效。当地人们听说信沟村草莓成熟了,一个个都跑过来看热闹。大棚里的水果供不应求,信沟村也从此在乡城县出了名。采摘季节过后,每个大棚增收近4000元,首批“吃螃蟹”的种植示范户尝到了甜头。看到眼前的经济效益,老百姓的积极性越发高涨,全村16户全部参与进来,种植水果的大棚建设数量由原来10个增加至30个。与此同时,刘诗航还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到用以修建村内便民道路、完善村内办公条件、改造贫困户电网及楼梯等近10万元专项资金,以解决农户实际困难。协调派出单位捐赠各类书籍500余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他常常白天下村入户,随便扒两口饭,晚上又加班写各种材料,人晒黑了,眼睛也熬红了。他的努力,当地村民们看在眼里,铭记在了心里。

游客到信沟村采摘草莓

与五年前相比,信沟村如今的新环境新面貌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扶贫干部和村两委齐心协力,带领着村民们赶上了精准扶贫的东风。贫困村脱了贫、贫困户纷纷摘了帽;村活动室、文化室、图书室和卫生室等一应俱全;农民夜校办得有声有色;硬化道路通到各家各户;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灌溉用水得以有效解决;自来水供应家家户户;采摘农业激发了内生动力……。如今的信沟村正逐步迈向一个环境优美、瓜果飘香、人均收入稳步增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今,每逢草莓采摘季节,信沟村村民常常和游客说道:“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党和政府给的,共产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扶贫政策和项目,也给我们派来了这么年轻优秀的扶贫干部”。村民们正心怀感恩之心,大步迈向美好明天!而大棚地里那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就正如一个个老百姓的感党爱党之心。最初那枚共产党人的初心也终于孕育出胜利的果实!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 易 鹏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