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佛教圣地灵鹫山‖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25 21:25:39 浏览次数: 【字体:

佛教圣地灵鹫山

李腾鹏

灵鹫山名由来

《天全州志》载:“灵鹫山在灵关河(古沬水)左,山形一首六翮,俨然鹫翥”。

《雅州府志》载:“《旧唐志》以此为卢山,俗呼灵鹫山”。

灵鹫山风光

康熙《芦山县志》载:“俗呼灵鹫山,治西北十里。《舆图》列蜀之八胜”。

翮:鸟翅膀。翥:高飞也。考其意,灵鹫山应为山处灵关河左,其形若神鹫振翅欲飞而名。

灵鹫山风光

灵鹫山概况

灵鹫山位于芦山境内盆地边缘雁行构造山岭中列之南端,北起关房山,南止卫家山。在县城西北,距县城约5公里。地跨北纬30°09′至30°12′,东经102°52′至102°56′。北靠灵关,南接佛图,东有一线悬绝之大岩峡,西为山青水碧之铜头谷。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绵延十多公里,最高峰1459米。灵鹫山周围100公里内,密布著名旅游景区。东有碧峰峡、上里古镇、天台山、围塔漏斗、龙门溶洞,北有大川河景区、西岭雪山,西北有蜂桶寨、东拉山大峡谷、神木壘,西靠二郎山喇叭河景区,南有银厂沟、大渡河大峡谷。灵鹫山则是镶嵌于诸多景区中心点上一颗待发掘的明珠。

大岩峡

灵鹫山秀美绝伦,康熙《芦山县志》载:“《总志》云:山形如莲蕊,四围缤纷,龙蟠帝座。”四周群山环绕,木翠林茂。山中峰峦林立,若驼峰、若馒头、若骏马、若金鸡,姿态各异。峰峦之间,或深谷、或平地、或漏斗,气象万千。其最高峰突兀于北,人于其上,西望雪山连绵,东脁蒙山横亘,北可视灵关,南则一览群峦。旧时,山中林木葱笼,古树参天,几人合抱之大树随处可见。飞鸟盘旋于树稍,走兽出没于林下。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遭人盗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溪茶场建于斯,伐树垦荒种茶,古木无存。

灵鹫山风光

近年,茶场迁走,茶园淘汰,山民种树种草,昔日植被逐渐恢复,当年气象初现端睨。如今上山,沿途林深草茂,春夏之际,处处绿草翠木,山花烂熳。深秋红叶满山,美不胜收。严冬则见群峰银装素裹,亭亭玉立。更兼有灵山峡、大岩峽、白虎悬崖(另述)等美景,灵鹫山堪称人间仙境。

灵鹫山风光

灵鹫山乃中国佛教名山,相传燃灯古佛曾闭关修持于灵山之圆觉洞(另述),道成后迁往峨眉。又传佛有三世,过去佛为燃灯佛,现世佛为释迦佛,未来佛是弥勒佛。《金刚经》记,释迦是燃灯弟子,峨眉供奉佛为释迦,论资排辈,当在燃灯之后。故世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之说。宋时,即建有光相寺(另述)为主寺的寺庙群,相传为佛灯证果胜地。

灵鹫山风光

灵鹫山寺庙历代香火鼎盛,香客云集,更是古之文人骚客聚集论道之地,特别是明清文人对此山情有独钟,多有呤咏,现存古人咏赞诗作40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破除迷信,僧尼还俗,寺院冷落。至20世纪70年代,寺庙全毁。20世纪80年代,始有香客到寺迹焚香祈祷,后逐年建简易寺庙。

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佛教文化,灵鹫山自古列入蜀之八胜,可与峨眉山、青城山、华山等宗教胜地相媲美。

1998年6月,灵鹫山—大雪峰景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灵鹫山山水文化景观

灵鹫寺

灵鹫寺位于灵鹫山最高峰—灵鹫古峰。建于宋代,名光相寺。明代更名为灵鹫峰寺,又呼灵鹫寺。

灵鹫寺建寺后,经历代修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伽蓝厢房等,至民国时,有寺房108间,是芦山境内较为完整的佛教圣地。

灵鹫寺内有铁铸神龙(民国版《芦山县志》载:“相传明代所铸。在土中掘出,长8尺,时显灵异”)。进山门有燃灯古佛塑像,高约2米。正殿两边塑十八罗汉。据传,灵鹫寺地势若一长龙,龙背在寺内。寺内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四角分别安放一个大潢桶(木制大桶),灵鹫峰上无水,用水靠潢桶接雨水,若天旱无雨,敲击龙背,则会乌云密布,大雨如注,装满潢桶。此传说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八旬老人赵德才回忆,他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上灵鹫寺,适逢天旱,桶内无水,寺内僧众于龙背前焚香祈祷,不一会,大雨确至,或为巧合。

光祥寺寺内龙背石

灵鹫寺山门前阶梯用木枋制作,阶梯旁有一四人合抱之银杏树,上分两枝,看似两颗,实为一颗,树干长满木萝。康熙《芦山县志》载:“有雷插殿……其下有三昧水一钵,满而不溢,抱病者饮之即愈”。三昧水即在寺内。

灵鹫寺建寺后,历代香火鼎盛。每年三、六、九月十九日观音会,及十月初一庙会,云集邛、名、雅、荥、天、芦、宝等县香客,寺内香烟缭绕,钟鼓悠鸣,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民国时期,寺主袁仙花讲经念佛,接纳僧徒,盛极一时。民国37年(1948年),时月师到寺,自称一贯道师尊,登坛讲法,勾结匪特,使庙产受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破除迷信,僧尼还俗,寺院冷落。后来四川省司法部门在灵山办茶场,至20世纪70年代,寺庙全毁。据传,铁铸神龙被溶铸建灵关铁索桥。20世纪80年代,始有香客到寺迹焚香祈祷,后逐年建简易寺庙。

现灵鹫寺旧址上建有一寺曰光祥寺,四进院落、四大殿,供奉观音、燃灯等佛,均为乡民捐建,香火日盛。

灵鹫山光祥寺大门

灵鹫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楼

灵鹫山文星楼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释照聪建。建于何处、建造规模、何年毁,均无记载。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竹全仁所写碑记流传。据碑记内容推测,应建于灵鹫古峰。其碑文云:

“西川灵鹫山,高耸云外,离天尺五,居八胜列,镂于西汉。辟之为门,久入蜀都之赋;倚若后户,早归形势之图。衹图之胜,毓秀之源,设险守国之意必具焉。其前,则天生桥转而特起,独峰上插青霄,下起龙脉,建之层楼,佥曰:文星。盖取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意。名不逃禅,形不落俗。千山如螺,万水如带。日照则金世界,雪砌则玉乾坤。东眺漏阁,壮禹迹之神;南俯佛图,羨山灵之永;西览天全,敬籓垣之带砺;北瞻董卜,爱天外之享王。若逢王勃、庐襄辈,其挥之笔底者,不知若何富丽也。虽然黃州岳阳,酸风未退,筹边阅江,迁冗堪悲。斯楼虽地当蜀末,然雄峙清幽,似甲天下。且纳子照聪,有晋慧远风味。创修始于壬辰,落成于戊戍。予盛夏避暑于斯,爰援笔记之于石”。

圆觉洞

圆觉洞位于灵鹫寺西下方悬崖上。悬崖上有大小三洞,大洞内有十二圆觉、十供奉塑像,称圆觉洞,相传为燃灯古佛闭关修持之所。圆觉洞所处地山势陡峭,要进洞,只能按方向于藤蔓修竹中攀爬而上,到洞下,方有几十步笔陡的人工开凿的石梯,集雄险于一身。其塑像惜于大办钢铁时,被乡民溶毁。现洞背尚有传说中当年燃灯古佛做法事为民求雨,发功踩下之脚坑。关于圆觉洞和灵鹫山,小说《封神演义》及现代武侠小说中均有描写。

圆觉洞位置

圆觉洞洞口

圆觉洞和灵鹫寺一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桥

天生桥位于灵鹫寺山门下约150米处。相传香客抬铁迦神上山,天晚,遇深壑难逾,准备第二天搭桥而过。次晨视之,见一巨石嵌于壑内,自成一桥,故名天生桥。明芦山进士竹密有《天生桥》一诗:“一派嶙峋接天地,谁人不说是天成。仙凡隔绝无来往,故设慈航渡众行。”现天生桥已不见巨石,唯见土筑过壑,桥两面沟壑尚存。

天生桥

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灵鹫峰西南,灵鹫寺山门前即可遥见。山形形如骏马披鞍,日出则见马若披上金色鞍鞯。明竹密有《马鞍山》诗赞其美:“殿前天马拥云端,日出丹霞挂绣鞍。不是风鞭策不动,为留胜概古今观。”。

金波崖与灵山峡

金波崖位于灵鹫寺之西,其下为灵山峡(又名铜头峡)。康熙《芦山县志》载;“金波崖,高百丈,下为沫水。晴空則间有光现于崖下。又云:其下有麒麟,下抵芭蕉湾,中扺三江口,麟出则光现。大约悉山灵所致”。灵山峡两岸连山,峭壁入云。山壁之上,林木葱笼,沟壑纵横,宝兴河(古沬水)于中奔涌而出。铜头电站建成后成一狭长湖泊,峡长十余里,湖亦长十余里,冬春之际,湖水碧莹透明,峡中山青水秀,荡舟湖中,观灵山秀水,其妙无穷。省道210线傍金波崖而筑,若一玉带穿逾其间,美不胜收。

金波崖与灵山峡风光

金波崖与灵山峡风光

金波崖与灵山峡风光

白虎悬崖

白虎悬崖位于灵鹫古峰东侧白虎荫崖上。相传当年一白虎经常下山危害百姓,老百姓求天神除害,二郎神奉旨降妖,捉拿白虎。白虎负隅顽抗,二郎神追白虎至悬崖,一箭将其钉在此崖上,连箭带虎留至今天(有关白虎悬崖传说有多种版本)。这只白虎作悠然上山状,虎背上方有两只巨大的白色旌斾,若虎行于旌斾之下,又像虎插两只巨大的白色翅膀。更奇特的是,白虎荫山反背之双石岩底下山崖上,亦有一只白虎作跃然下山貌。当地老百姓传言,上山虎兆吉,故白虎荫下村庄多读书人,民风淳朴;下山虎兆凶,故双石岩底下旧时多盜匪出没。白虎悬崖为灵山形胜之一,亦是旧时芦山十二景之一,古之文人骚客呤咏之作颇多。

清仁乡上山虎

双石岩底下下山虎

大岩峡

大岩峡位于灵鹫山东面,起于清仁乡之北,终于双石镇之南,全长约3.5公里。峡内山崖若刀劈斧削,山势上合下开,壁立千仞,一线悬绝。晴日,突兀处金色弥漫,阴蔽处墨黛幽深;雨日,雾笼峡中,飘渺摇荡。西川河中贯峡中,巨石深潭,崖穴石洞,奇妙无穷。1958年沿西岸悬崖筑飞宝公路,路通半崖,下临深谷,上则山崖欲坠。峡内十三飞瀑,若珍珠织帘,丰水季节,腾起阵阵水雾,人于其中,愰入仙境。峡集雄、险、奇、幽、秀为一体,神妙绝伦。

长短二溪

长短二溪位于灵鹫山寺东北。南为短溪,北为长溪。溪内细流涓涓,游鳞戏波。茂林修竹,夹岸而生。两岸或悬崖峭壁,或稍有平缓之地。平缓处杂有不少地坑(漏斗),坑口小者若碗口,大者一米见方,乡民称为“天脑孔”。以石投之,叮咚作响,数分钟不息,不知深有几许。

灵山古道

康熙版《芦山县志》载:“《汉书》云:通灵山。汉司马相如云:镂灵山。为通番安路”。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中记“镂灵山”。镂即凿通。以此而推,灵山古道应为汉司马相如所开,为通西夷之必经之道,亦与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密切相关,是通往灵关以西之官道。旧时,因灵鹫山热闹非凡,路人向往,且通往灵关之另一道路由双石经西川道稍远,故路人颇多。道宽2米左右,泥兼卵石,由于行人多,一年四季无荒草遮蔽。

芦山县至灵鹫山沿途庙宇

从芦山县城至灵鹫山,旧时庙宇众多,依次有前姜公庙、金宝山庙、后姜公庙、静智寺(又名近慈寺、静兹寺)、苗溪山姜公庙、三关庙、红庙子等。其中最负盛名、规模最大、建寺最早的是静智寺。康熙《芦山县志》云:“《圆觉经》云:清浄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知智也;千百亿身,汝之行也。若悟三身,即名四智。兹寺以静名之,出乎圆觉之表也”。寺位于县城北清仁乡芦溪村境内,唐贞元年间建,为芦山第一刹。明万历时,僧海天增其旧制。甲申,毁于兵燹。僧善成、耕云先后重修之。民国时,殿宇日渐倾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存大殿及配房二十余间,1958年苗溪茶场将其改建为医院。

静智寺遗址

佛图圣灯

康熙《芦山县志》载:“佛图山,治西南,常有圣灯连络上飞灵山。天气晴明,夜见或雨后亦见,由一生十至数十,照耀山城。《总志》《舆图》俱载。”“有雷插殿,佛图灯光夜至殿中,及早视之,乃人间未见之木叶也。”民国版《芦山县志》载:“相传,夜恒见灯光如星,循环山脉,照耀山城。由西南至西北上飞灵鹫峰顶。”相传燃灯古佛西行寻找修持之所,一日,行至一小山峁,天色已晚,遂于山壁打坐。至夜深,见无数亮点沿山梁往北奔袭,天明即循。沿其道而北上,行二、三公里,即为灵鹫山。燃灯遂于山中寻得一洞,闭关修持。后人据此,称燃灯打坐处为佛图山,建佛图塔,镌摩崖石刻以志。

佛图山

佛图寺摩崖石刻,建于元代,位于县城西二公里处佛图山东崖。开龛于一高约2.3米、宽约14米的红砂岩面上,距底0.8米,大小九龛,刻弥勒、普陀观音、送子观音、土地神等。

佛图山摩崖石刻一角

佛图寺摩崖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佛图圣灯为志载芦山十二景之一,历代文人骚客不乏吟咏之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