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长安肆上,那一把被摔碎的绝妙好琴‖肖刚

作者:肖 刚(四川省射洪市第二小学教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07 20:43:53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摔琴事件有二:一是春秋时俞伯牙摔琴酬谢知音,二是初唐时陈子昂摔琴名动京华。

众所周知,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为君子之器,有四善九德之说,历来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那么俞伯牙为何要决绝地摔碎常伴己身、不离左右的君子之器呢?那是因为唯一懂他琴音的樵夫钟子期去世了,世间再无知音人,从此高山流水无人能解,弦上之音弹与谁听?要琴又有何用?

而陈子昂又是因何而摔琴呢?难道也如俞伯牙一样因为缺乏知音?但现有史料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陈子昂精于琴艺,或许,他不过像陶渊明好弹无弦琴一样,“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不过,这里的“琴中趣”寄寓的是他非凡的才学才思,但围观者却只关注到他所买来的这张琴的价值,只将浅陋的眼光盯在那张琴上,而对他的旷世才华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于是对于这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漠然与无视,陈子昂怒而摔琴,并发出震聋发聩的质问:“此乐乃贱工之役,岂宜留心?”意思是:这千金之琴算得了什么?与我陈子昂胸藏的万卷诗书、锦绣文章相比,简直太微不足道了!于是在人们的一片哗然、不解与惊愕中,他不失时机地“以其文轴遍赠会者”,最终赢得“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的美妙结局——这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空前绝后的、设计精妙的、无比成功的广告营销!

陈子昂以一张琴的代价,赢得了自己与日渐隆的声誉与地位,不仅在京城站稳脚跟,赢得人脉,而且也为2年后的射策高第铺平了道路。这一系列连琐反应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岂不远胜于千金之琴?

其实,敢于摔碎这价值千金的君子之器,并贬之为贱工之役,这实在也是陈子昂的无奈之举。

我们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讲究“综合素质”,除了现场考试成绩外,还要加“印象分”,即有无京城有名望的达官显宦、社会名流的举荐。因此,每次科考前,考生们总要想方设法先去拜谒在京城的名流显宦,向他们虔诚“行卷”。例如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曾行卷于荆州长史韩朝宗,“诗佛”王维曾行卷于歧王李隆范和玉真公主,“诗魔”白居易曾行卷于著作郎顾况……运气最好的行卷者是项斯,他遇到了“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国子监祭酒杨敬之。最有名的行卷诗句是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当然,他很快得到了张水部肯定的答复“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而喜得高中。最不幸的行卷者当数“诗圣”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以说是受尽白眼与冷遇,深感世态炎凉……

在这种行卷成风的背景下,陈子昂也未能免俗。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记载,初到京师的陈子昂也曾“历抵群公”,但遗憾的是在门第等级观念相当强烈而森严的初唐,对于他这样一个来自偏僻小县,“貌寝寡援”,缺乏家族背景的读书人来说,想要引起他人注意并得到举荐提携,无异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是,陈子昂决定不按常理出牌,当别人纷纷选择走上层路线,“以上压下”时,他却别出心裁选择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与众不同的平民路线,其所具备的新颖、独到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敢于摔碎被誉为君子之器的千金之琴,除了有雄厚的家底作支撑,有着刚果强毅、敢想敢为的豪侠性情外,还得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自信和才学上足够的底气才行。不然,岂不是鸡飞蛋打、得不偿失而遗笑千年?

据卢蔵用《陈氏别传》记载,陈子昂家“世为豪族”,说明他完全具备任性抛掷千金而毫不皱眉的傲骄资本。另外,受他父亲陈元敬“瑰伟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的家学渊源影响,也形成了他“驰侠使气”“好施轻财”的慷慨豪爽性格。而且当他慨然立志、谢绝门客而专心攻读后,“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说明他在文学造诣上实在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台阶和水准,才敢于在众目睽睽下以自己的知识储备、才学底蕴来豪赌这把砸碎的千金之琴。

其实细论起来,这一把被摔碎的千金之琴,又岂止是为陈子昂个人赢得了仕途的起点和炫目的未来,它更是为大唐帝国送来了一个旷世英才,给即将开启的诗歌盛世送来了一位引路旗手。碎琴时的那一声脆响,正如沉沉暗夜之中那一阵急促的闪电雷鸣,瞬间响彻与照亮了初唐诗坛迷茫、岑寂的夜空!从而在文章道弊五百年后,终于由陈子昂吹响了唐诗革新的号角。从此,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诗歌气象,焕然一新。千百年后的我们,才能有幸看到如此众多的恣肆汪洋、题材多样、气势雄浑、音韵谐婉的唐诗佳作。

俞伯牙摔琴后,心灰意冷而致“终生不复鼓”。而陈子昂摔琴后,却积极将自己化身为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与到来,率先强势奏响了一支支全新之曲、天籁之音,余韵悠悠而千年不绝,也为自己赢得了当代及后世数不胜数的知音与崇拜者。

看来,我们还真得感谢1300年前那把被摔碎的君子之器——千金之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 刚(四川省射洪市第二小学教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