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杨雪 王应槐 ‖ 抗元老泸州 英雄神臂城(三)

作者:杨 雪 王应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3 17:27:33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迹逸闻 精彩纷呈

前清举人高觐光《老泸城怀古》诗云:“荒台垒砺缠草根,云是营门故时堡。堡中往往遗镞留,苔花锈涩无人收。”神臂城弥漫的硝烟已经远去,但历史的画廊不会因此而消失。神臂城在战争的创伤中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和传说故事,镌刻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美丽的道德情操,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蛇盘龟石雕

在这座充满神奇传说的古城里,有堪称天下第一的玄武图原形——玄武石龟。刻于明代。石龟周长20米,高1.88米,蹲在地下,昂首挺胸,直望北方。乌龟腹背被一条蟒蛇缠绕,蛇身长21.3米,粗0.32米。石刻造像俗称蛇盘龟,位于神臂城遗址北门纱帽悬崖下竹林丛中的石坝上,迄今保存完整,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的田野玄武石刻造像。龟、蛇头部相对,如似默契交流沟通,情态真切,灵韵油生,表现出情谊绵绵,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又显示出镇地壮天之势。

这尊石刻用天然整石凿成,因石而造形,因形而造意,运用写实手法,雕刻简洁、洗练。圆雕、浮雕、线刻三者融合,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势韵环生,气慨磅礴,为玄武神龟石刻造像之罕见。

据说这并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石雕,它的身上暗藏着攻下神臂城的核心机密。其石刻造像充分反映了当时泸州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积极备战中又寄予神灵保佑泸州免遭外敌涂炭的隐隐期望,是历史、艺术、时事、民俗、宗教和民心向背完美结合的稀世艺术珍品。

神臂城“蛇盘乌龟”石刻

“大土地”摩崖造像

刻在神臂城校场坝西北角巨石上,保存完好。背东向西,半身,高1.8米,宽1.2米,方头大耳,身着朝服,身材魁伟,仪表堂堂。“它很可能塑造的是一位有如许彪孙那样的南宋官员,在老泸州城陷之际,身着朝报,从容赴难;也可能塑造的是一位不知姓名的户曹那样的南宋官员,在刘整的屠刀之下,独自‘立东庑’,向东(向南宋临安朝廷所在的长江下游)拜阙,大义凛然地殉节。……包含着后人对于不屈献身的忠义之士的缅怀和纪念。”(陈世松、喻亨仁、赵永康编著《宋元之际的泸州》,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刘整降元”摩崖造像

“刘整降元,泸人丑之。”在神臂城西门外绝壁上有一幅元代摩崖石刻,为《刘整降元石刻像》。该石刻像开凿在离地面高约1.5米的拱形石龛里。画面正中南面而坐一大人,高1.9米,肩宽1.5米,头部偏后隆起,有如发结,两手并置膝上,宛如老妪,神情傲慢。左下侧一小人跪拜膝前,身长约0.9米,肩宽约0.3米,状顽童,坐像身后左右各有侍者,左者高约0.3米,右者形象模糊。当地人称“孙孙打婆,改州换县”。

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个不懂孝道、目无王法的人动手打自己的奶奶,皇帝知道此事后震怒,下令改州换县。石刻真正刻画的是“刘整降元”历史事件。神臂城军民对“亡宋贼臣”刘整有切齿之恨,遂以摩崖造像的形式,选择刘整叩见忽必烈、奴才投靠主子的题材,将刘整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当时在元朝统治下,当地人不得不对石像进行巧妙掩饰,以免招来横祸。附会石像图形的“孙孙打婆,改州换县”之说。此为当今全国仅见的忽必烈摩崖造像。

“刘整降元”摩崖造像

“许彪孙托孤保子”摩崖造像

此为刊刻在《刘整降元摩崖》右侧4米处石壁上的元代摩崖。石像双肩并垂,左臂伸出。戟指刘整,貌若甚怒。当地人云:臂上原托有一“小孩”。现已脱落。《宋史》卷449《许彪孙传》:“许彪孙,显谟阁学士奕之子也。为四川制置司参谋官。景定二年,刘整叛,召彪孙草降文以潼川一道为献。彪孙辞使者曰:‘此腕可断,此笔不可书也。’即闭门,与家人俱仰药死。”

常乐寺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700多年前。据说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一个山林茂密之地,居住着一户赵姓人家,家境殷实,其子赵文秀生下来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赵氏对其子满怀期待,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时间过得飞快,春去秋来中,赵文秀已出落成一个大小伙子。可那时,正值蒙古军大举南下,在巴蜀烧杀掳掠。泸州知州曹致大在神臂城贴出告示,招募青壮年参军保家卫国。听到此消息,赵文秀毅然放下书本,投笔从戎,参加抗击蒙军的队伍。由于他身体较为单薄,不适宜前线作战,便被安排作了守城军队的文书。怎料想,赵文秀此去就是30多年。跟着抗蒙军队忽而丢盔卸甲弃城奔逃,忽而摇旗呐喊收复失地。赵文秀在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里度过了大悲大喜的生命历程。他经历的最惨烈的一仗,即是神臂城最终失守的时刻。神臂城里早早断了粮,即使“人相食”,守军也决不投降。守城将领王世昌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直至壮烈战死。赵文秀可谓命大福大,竟然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活生生捡了一条命。他带着满身伤痕,悄悄地回到了分水岭老家。此时,赵文秀的父母已亡,孤身的赵文秀从此隐姓埋名,躲避元军的搜查,靠着祖上留下的田产,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随着时间流逝,赵文秀渐渐老了。一个深秋的傍晚,赵文秀凝视着一片片飞卷的黄叶,他思量着,在来日不多的时间里,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样的实事?有一天,他看见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妇人,举着香烛,口中念念有词地向着一尊泥菩萨膜拜着。那全神贯注和一心向佛的精神,让他大为感动。忽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我何不建一座寺院,塑上菩萨,向佛行善,世代香火缭绕,让乡亲们的灵魂在这乱世之中也能有个寄托!

他立即变卖了自己祖上留下的田产,请来几个能工巧匠,在他隐居之地,建起了一座精美的寺院。佛寺坐落在群山、绿荫、流水之间,融洽于自然,宁静和谐,含蓄温蕴,充满了中国佛寺建筑的审美韵味。

佛寺建成了,他从孔子《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获得灵感,乐山乐水,寄情山水,正是我晚年生活的写照,因此将新建的佛寺取名常乐寺。

正当常乐寺的香火日渐旺盛之际,赵文秀却越来越老了。终于有一天,春暖花开的时刻,他在一间破旧的茅屋里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曾让他颤栗让他憧憬的世界!

赵文秀虽然走了,但常乐寺却留下来了。历经700多年雨雪风霜、炮火硝烟,常乐寺依然健在,香烛燃烧,当地的老百姓至今还在怀念着他。

常乐寺遗址(图片来源:酒城新报)

历时34年的神臂城之战在血雨腥风中悲壮地结束了。站在今天回望那一段炮火硝烟的历史,感慨万千,意义深远。

其一,神臂城之战,尽管惨烈,以失败告终,但对保卫南宋川东首府重庆,大幅度延长南宋政权的寿命,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其二,充分彰显了泸州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不屈不挠,英勇无畏,前赴后继,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捍卫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其三,深刻地影响了元蒙统治者的战争政策。蒙古在神臂城遇到的猛烈抵抗给它以教训,迫使它后来在进军江南的战役里,包括在最后招降合州坚守军民的决策,不再执行前期残忍的屠杀政策。

其四,在神臂城遭到的顽强抵抗,迫使元蒙侵略者全面调整了它的战略计划和对南中国地区的征服政策,而且引起了蒙古军事扩张在世界范围内的退潮,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其五,最重要的,从神臂城之战可以看出,南宋最后的灭亡,根子并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主要在于南宋政权的腐败堕落与软弱无能。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涌现出唐代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二)中的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江水滔滔,逝者如斯,青山遮不住,神臂城的历史光芒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主要参考资料】

1.《当代四川》丛书《酒城泸州》,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第1版。

2.《泸州百科全书》,方志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1版。

3.赵永康著《泸州地方史论稿》,泸州市人民政府印,1998年3月第1版

(全文完)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杨雪 王应槐 ‖ 抗元老泸州 英雄神臂城(一)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杨雪 王应槐 ‖ 抗元老泸州 英雄神臂城(二)

作者简介

 杨雪,国家一级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泸州市文联副主席,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泸州市人民政府旅游文化专家组成员。

 王应槐,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泸州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雪(泸州市文联副主席)王应槐(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