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七曲山,一方乡土的敬畏和爱

来源:“梓潼旅游”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07-04 15:55:29 浏览次数: 【字体:

七曲山│一方乡土的敬畏和爱

“北拜孔子,南朝文昌”,七曲山文昌大庙堪称是东方神秘主义信仰的典范之所。它在唐代以前叫“善板祠”,祭祀的是晋代大善人张亚子,当地人奉其为雷神,即梓潼的本土保护神。

进入宋元时期,伴随着祭祀规格的不断提升,“梓潼神”和道教神祗中的“文昌星神”逐渐被糅合在一起,神格化级别不断跃进,终演化为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的大神,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加封“文昌梓潼神”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 ,“文昌帝君”在中华神仙系统中的尊贵地位最终获得确立。

七曲山大庙(图片来自网络)

在文昌大庙外的应梦仙台,石阶的石栏上雕着可爱的猴儿、佛手、仙桃。一坡古柏林浑朴的沉吟声从我的耳朵上扫过,这松籁之声刮向不远处斗拱古朴的盘陀殿,这个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的元代古殿是大庙现存最早的建筑,据说文昌帝君张亚子当初就是在殿内的盘陀大石上修炼得道的。

晚清湖南的一座文昌宫,文昌信仰遍及大江南北

大庙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当然是庙会了,可以说是四川最有代表性的庙会了,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分为春季庙会和秋季庙会,春季庙会从农历二月一日赶到十五,是纪念文昌帝君诞辰的,秋庙会从农历八月一日赶到十五,是纪念文昌帝君成道的,参加庙会的人每届都在数十万人以上,影响波及周围数县。

上世纪80年代初,曾一度中断的庙会重新获得复兴,那几年热闹事不多,所以赶庙会成了件大事,届时漫山遍野都是人,最热闹的庙会肯定是1984年的秋季庙会了,武林奇人海灯法师回到了和他缘份深厚的七曲山,那阵少林海灯热正风靡全国,各地风闻后大量的人赶来看热闹,把大庙挤得水泄不通,据说那天工作人员在庙里捡了几大筐遗落的鞋。

1939年的七曲山大庙

梓潼文昌庙会也叫“文昌会”,起源于古老的文昌祭祀,清代咸丰年间,文昌祭祀被朝廷列为礼部祭典,升格为国家级祭典,以文昌宫为支撑点的文昌文化遍播全国,七曲山文昌祖庭的祭祀活动进入到鼎盛时期。文昌祭祀本只有春祭,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梓潼县令朱廉的倡导下,开始举行秋祭,此后一直沿袭。文昌祭祀是庙会的重要内容,旧时在庙会期间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相当繁多,最主要的有文昌扫荡、迎神会、大蜡会、烧拜香等几项。

迎神会是官民合祭文昌帝君的活动,正月十二日这天,会把帝君及其父母的神像从大庙抬到梓潼城内的文昌宫供奉7天,唱7天大戏让帝君与民同乐,然后于正月十八日送回七曲山大庙,神像被迎请入城时,各家各户门庭大开,恭敬地在香案上摆好祭花、祭水、祭果,然后焚燃香烛进行敬拜,接着举行全城性盛大祭典。

最近这些年,随着文化道统的衰减和经济潮流的横行,文昌庙会已由早先宗教意味较浓的祭祀文化,转化为了集祭祀、民俗、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节日。如今,庙会的特色和民俗参与性是比原来减淡了,但仍然热闹非凡,红男绿女形成的滚滚人潮里,梓潼人那唱戏似的甜软叫卖声响成一片。

梓潼人亲切地称文昌帝君为“老爷”

一些极为虔诚的乡民则围在文昌大殿前的古柏旁,用长满茧巴的手努力地抚摸树干,接着用这只手抚摸自己的脑门或面颊,他们相信这棵古柏深藏着文昌帝君的灵气和文气,仁慈的帝君将以这棵树的气息加持于他们,有的乡民颤悠悠掏出了红纸,把它工工整整地贴在树干上,以表明自己的虔敬。

古柏苍苍七曲山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梓潼旅游”微信公众号

来源: “梓潼旅游”微信公众号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