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廖小勤 冉勰力 ‖ 绵延不断的李庄风骨

作者:廖小勤 冉勰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22 15:01:45 浏览次数: 【字体:

绵延不断的李庄风骨

廖小勤 冉勰力

1940年,钢铁与炸药恐怖笼罩的中国大地,日本军国主义血淋淋的枪刺下,野蛮正蹂躏践踏着文明,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此时的李庄,虽不在战火的波及之中,但经年的战乱带来的疲惫与痛苦,终究是困扰每一个李庄人。此时,作为华夏文明重要传承者的先生们,在颠沛流离中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依旧找不到一方稳当的书桌。在如此民族危亡的际遇下,李庄人那种宁舍“偏安一隅”的担当,才终于给了饱受战火纷扰的先生、学子们一份难得而更可宝贵的宁静。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同济大学从昆明迁入四川,最先考察的是南溪,作为当时的县城,南溪也不过是战争的暴风雨中的一叶浮萍,婉拒时所言的“不堪重负”,真的是其民力有限、民生维艰所致的不堪承受的重负而已。李庄将迎来的先生们,流离了大半个中国,车马驮起的是苦难中华能被“驮走”的 “精神文化”的物质存在,卸下的不过是发霉的书卷或积灰的文物。在他们一路风尘的急风苦雨中,并不是吃不了“长沙米粉”,也不是不习惯吃云南“过桥米线”,而是偌大的中国没有一处能给他们遮风挡雨的只椽片瓦。这在那个民不聊生的特殊时期,是“物质”的、也是“现实”的,又有谁不希望那些中华民族的“瑰宝”能在这般的兵连祸结中得以保全?然而,在饿殍遍野的苦难中所谓力有不逮,绝不是推诿中的托词。罗南陔与李庄32名乡绅呈送至内政部、教育部及同济大学的电文中虽言“该校(同济大学)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小”,而实际将面临的困难,对仅有3000人的李庄,在之后的几年内陡增至12000余人,单单是需解决的最基本的住房、餐饮等问题,就远远超出了本来并不精于算计的李庄乡绅们的想象。

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的十六字电文(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来到李庄,虽然已受到了尽其所能的颇多照顾,但事实上的“窘迫”确实存在。这种“窘迫”是李济丧女之后彻夜的辗转,是梁思成的“清炖派克笔”“红烧金表”,是林徽因笔下“十一月的小村”,是董作宾与傅斯年书信往还中“史语所”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也是因为这些“窘迫”,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先生”的另一面,傅斯年为逯钦立与罗筱蕖作媒,书信间流露出这段发生在特殊时空下的姻缘中并不纯粹的爱情;波兰人魏特与留芬饭馆老板间的“红烧蹄膀”之约,以及乡野间有关同济大学医学院“吃人”的谣传。换言之,他们是真实的,在李庄的6年,不只是人物生平中冰冷的几行字,不只是付梓时印在最后的“成书于板栗坳”。他们,以某种形式,真真切切的“留在”了李庄。

栗峰山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图片来源:李庄古镇景区官网 )

如果做一个字面意义上的“拟人”比喻的话,李庄像是安史之乱后旅居锦官城的杜甫,在西南阴雨中的背影,瘦削羸弱却坚韧刚毅。虽苦于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窘迫狼狈,却依然有广厦万间大庇寒士的襟抱情怀。所谓文人风骨,无非是家国天下情怀的耿耿,是人生丰年的素心不易,人生荒年的傲骨狷介。

国立同济大学学生在大禹庙听课(李约瑟摄于1943年,图片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时间再往前,李庄就像从屋檐垂下的旧雨,古朴、宁静。或许赶集时候,正街的青石板托得起几处热闹,又或张家祠堂外,祭祖族人敲击的锣镲也震落过几颗白果。更多时候的李庄,在从未停歇的长江裹挟的亘久的噪音中静谧且安逸。

1946年6月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在宜宾拍摄的毕业照(图片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当地的饮食总是包含着一个地方的品格,李庄的“三白”饶是如此。糯红高粱酿出的白酒灌满川滇古道上马帮汉子们腰间的酒囊,在山川间腾挪时的那声声吆喝就多了一份豪迈;老师傅片得的白肉蘸饱红油浇泼后的蒜泥,大快朵颐时唇齿间咀嚼出四川袍哥的豁达;炒熟的糯米、砂糖、淮山碾磨成粉后压模做成的白糕,入口时的温润、甜腻像川南深秋后剪不断的细雨。要说李庄风骨的根基,自然离不开千百年来刻入李庄人骨子里从庠序之教、孝悌之义中衍生茁长出来的家国情怀,也离不开市井里巷里推杯换盏之中激越其间的豪侠仗义。

李庄白肉(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这正是罗南陔们写下“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真正根由,风檐刻烛间无须利弊权衡的世故老道,只须“暴虎冯河”的果敢豪气。僻陋的李庄所能给出的全部也算不上广厦万间,却也是慷慨的李庄已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从张家的祠堂,到曾经的“九宫十八庙”、板栗岰的栗峰书院,安得下离乱中书生们的一方方书案,也遮住了流离中学人们头上的一场场砭肌蚀骨的秋风老雨。这正是李庄人“与子同裳”的浓情中“家国天下”的情怀,“同气连枝”的厚意中“风雨同舟”的担当。

旋螺殿(图片来源:李庄古镇景区官网 )

今天的李庄,更热闹,也更安静。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外的空地支开个茶摊儿,竹藤椅的椅背上涂了个“罗”字,吃茶的老小只言片语间地聊几句林徽因;张家祠堂已是中国李庄纪念馆,门廊就有几位大先生的挂相,不时有游人驻足,只潦草扫过几句生平,转身却奔着 “三白”而去。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上总是游人如织,一旁同济大学旧址面江静默,要等朝南的窗户拨开雾霭时才能看见课桌上蒙的那层细灰,想来是再没有同济师生在此伏案。

李庄古镇张家祠百鹤窗(图片来自网络)

在整理李庄名人录的过程中,我一直想寻找到这些下江来的书生于李庄6年栖居对他们之后的经历产生了什么影响,又或是这些生长在李庄的乡绅贤达从李庄的水土中攫获了什么品质。很快,就能列出一些词,例如积极筹备同济迁川的开明绅士的豁达、担当、豪侠与仗义;危亡之间辗转而来的学者们的坚毅、严谨、刻苦与奋进。正是这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深深扎根的土壤,是中华民族在危难间得以存续的原因,更是在此后的百年间,中华民族能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所在。这一切,在岁月的洗礼中深深交织于李庄的一草一木,扎根在每一个李庄人乃至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是李庄乡绅的风骨,也是中国文人的风骨,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骨。或许这正是天地万物逆旅中留下的这群惊鸿一现的李庄的“过客”们,所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1934年,费慰梅、林徽因、费正清、梁思成在一起(图片来源:澎湃网)

作者简介

廖小勤,1965年生,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文新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级精品课程《写作》主讲教师,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7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廖小勤 冉勰力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