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新中国防疫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03-05 09:45:12 浏览次数: 【字体:

1958年,毛泽东视察四川农村卫生工作时,拿着蟑螂标本,问娃娃们认识不认识(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比全球提前18年消灭天花

据史书记载,一次大疫,死者少则数万,多则上千万甚至上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染病仍然肆行无忌,危害甚烈。仅全国流行最普遍的“年年发生,月月出现”的天花,每年就夺走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生命。据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族民中竟有近半数是麻子。

然而,人们发现: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中国就再没有人变“麻”了,几乎见不到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变成的瘸子了,还有许多让人闻之丧胆的烈性传染病也难得听说了。是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免疫手段实现了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了鼠疫、霍乱,有效控制了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据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1978年至2014年,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幅达99%以上。

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消灭天花的时间点是1961年,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是在1979年,我国整整提前了18年。我国从1994年始再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比世卫组织预定的2000年消除脊灰的目标提前了6年。

国画《送瘟神之一·诗意图》 傅抱石(图片来源:档案春秋)

构筑微生物“长城”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构筑起一条以疫苗为主的微生物“长城”。对已知的传统传染病而言,它既能抵御急性传染病的进攻,又可防止慢性传染病的侵蚀。慢性传染病乙肝曾经悄悄地让我国6.9亿人感染,每年因之死亡约27万人,我国因而被人称为“乙肝大国”。但是自1992年接种乙肝疫苗以来,已使全国约9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从9.7%降至2014年的0.3%。2012年5月,世卫组织证实我国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乙肝大国”帽子被摘掉了。

计划免疫是我国的发明。有计划的疫苗接种使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到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新中国防疫史表明,尽管遇到过各种挫折,但是在所有的传统传染病面前,中国还没有打过败仗。

速泰熙 医药宝库开新花 1978年 59.8cm×59.5cm 版画 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中华美网)

“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遇到察哈尔鼠疫疫情。接报当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给苏联斯大林发电报求援,责成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连夜开会,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由副总理董必武任主任委员,统一指挥此次防疫战。中央防疫委员会令东北人民政府将全东北的防疫队伍全部开到察哈尔,令长春、大连、北京天坛三个生物制品研究所赶制鼠疫疫苗,令北京市、天津市组织医疗队前往察哈尔,令人民解放军封锁疫区,总之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统一行动,结果只用一个月零几天便扑灭了此次鼠疫,仅死亡75人。连共和国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在防疫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春雨 1975年 77cm×52.5cm 朱理存 (图片来源:中华美网)

新中国防疫体系的建立,与毛泽东主席有直接关系。在察哈尔鼠疫被扑灭后,他对卫生防疫工作薄弱的状况忧心如焚,指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必须大力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于是“预防为主”被作为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各城市大力推广免费接种卡介苗和免费种痘。1951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卫生防疫工作会议,提出卫生防疫工作要以危害人民最大的鼠疫、霍乱、天花等19种传染病为重点,并制定了对上述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和《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以及若干防疫工作具体办法。鉴于有些省、县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因不讲卫生而病死人的情况重视不够的问题,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九·九指示”,要求“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督促下,在国家百废待兴、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1953年国家拨巨款先后新成立或完善了专门研究疫苗等防疫制品的北京、长春、兰州、成都、武汉、上海等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检定所,并在县以上行政单位建立了专事预防疾病的防疫站,以后又在有地方性流行病的省、市、县建立了专门的防治站和专科医院,从此我国的防疫工作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来源: 《光明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