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锦江上的码头——成都水运繁荣的缩影

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12 08:57:38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古时候的成都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绕城而过,是成都沟通省内外的重要通道。

自李冰开通郫江、检江后,成都逐步成为港埠城市。秦汉时期,蜀地粮食、手工业品、土特产品多集中于成都,通过水运远销吴楚、岭南等地,两江沿岸市场繁荣,百货纷呈。

至唐代,成都发展成为“水陆所辏,货殖所萃”的大都会,吴盐蜀麻往来相通,万里桥等码头停泊着往来于吴蜀的船舶,沿锦江直至浣花溪。满载粮食的万斛船迎着朝阳在锦江上挂帆启航,短途运销的商船日暮则纷纷返港。

此后,成都水运进一步繁荣,锦江沿岸码头逐渐增多。明代,九眼桥成为重要码头。自清康熙年间始,随着成都城大规模重建,岷江上游山区木材供应增多,成都北门锦江沿岸渐成木材码头和木材市场。雍正年间,东门和南门锦江沿岸码头成为航运交易最繁荣的地区。到了清末,锦江沿岸逐渐形成东门、北门及南门三大码头区,各地所产丝、棉、米、柴、油和烟草等物品在这些码头集散往来。锦江上来往船舶众多,大大小小的码头附近商贾云集,酒肆林立,铺面毗连,见证着旧时成都“水程通海货,地利来吴风”的繁荣景象。

万里桥码头

自万里桥建成后,附近沿岸便成为重要的水运码头,客船、货船、兵船常集结于此。唐代,万里桥畔有船舶市场,交易兴盛。唐贞元年间,万里桥码头水运繁忙,市场繁荣,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据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记载,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万里桥畔创置新南市,“水之南岸,人逾万户,邅阓楼阁,连属宏丽,为一时之盛”。此后,万里桥成为重要的水运交通枢纽,外出远行的成都人在万里桥码头登船,正可谓“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20世纪40年代的万里桥(建川博物馆 供图)

万里桥码头多搬运粮食、煤炭、杉条、竹子、砖瓦、石灰等货物,尤以米交易最为兴盛,万里桥码头于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米码头”。米码头的兴盛带动了米市的繁衍兴起,这里多交易产自双流、温江、新津等地的大米,不少商行在附近修建米仓,1940年成都“抢米”风潮即爆发在附近的黉门街。

清末,以万里桥码头为主的南门码头区,均由“王爷会”管理。王爷会是码头工人互济互助组织,由工人自主推选理事主持会务,任期一年,每年阴历六月六办会改选。王爷会通常每日结算工钱,分账所剩余款作为码头工人及其亲属的救济费用。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市对水运进行改革,废除了封建把持制度。

九眼桥码头

明代,随着水运发展,九眼桥一带形成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旧时,九眼桥码头是著名的“柴码头”,乐山、峨边、洪雅等地所产的青冈木、松木等均由水路运送至九眼桥码头。码头周围有柴市,百姓大多在此购买木材。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有不少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柴铺子的老板每天等着买主上门,偶尔去小酒馆喝酒,很是悠闲,他们将木柴卖给柴贩子,从中收取利润。

20世纪3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教职工在九眼桥码头乘渡船上下班(来源:《武侯区民俗志》)

每天清晨,货未到时,船老板们常坐在船头吹牛摆条,或到岸边的小茶铺子喝茶。到了下午,装满木材的船从乐山回来,码头便热闹起来,卸货的搬夫在船老板的指挥下开始搬货,拉黄包车的车夫、卖小吃的商贩齐聚码头,吆喝声、叫卖声不时回荡在岸边街巷里。

安顺桥码头

安顺桥码头也是锦江上重要的码头之一。1923年,著名作家巴金从这里登船,沿江东下,经乐山、宜宾、泸州、重庆等地到达上海,留学法国,安顺桥下那道轻轻漾起的泛舟水痕,掀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壮阔波澜。

旧时成都为便于收集农田所用肥料,在东门大桥至九眼桥的锦江两岸,修建有不少粪塘子以及供船转运的“粪码头”,安顺桥码头便是其中之一,一度“臭名远扬”。运送粪水的船相较其他货船,结构更简单,船通常为木质无篷平船,长约三四丈,船身中间约有五个开口平仓,船头两侧站船工撑篙。小船仅可载四五千斤粪水,大船则可载万斤。这些作为肥料的粪水顺水而下,被送至彭山、仁寿、眉山等锦江沿岸农村。

如今的安顺廊桥(成都市武侯区地志办公室 供图)

民国时期,锦江航道淤塞,纤道荒芜,成都水运开始衰落。20世纪50年代,成都市方人民政府疏浚航道,加强整顿,水运一度再现繁荣,却只是昙花一现。60年代后,因铁路、公路运输兴起,锦江水量减少,成都港航逐渐萎缩,码头工人大多改行为火车站、汽车站的搬运工人。70年代,锦江彻底断航,码头昔日盛景消失殆尽。直到2019年初,成都市按照《天府绿道锦江绿轴规划》,打造了锦江河道“四游线、七码头”的局部游船系统,开通了“夜游锦江”项目,将水运与旅游相结合,锦江上的码头重回人们视线,“水上成都”风貌重现。

(本文参考:《武侯区民俗志》《成都市交通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