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天府,中国人的向往

作者:王双怀 林之光 侯甬坚 俞孔坚等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发布时间:2019-12-09 10:10:06 浏览次数: 【字体: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王双怀 林之光 侯甬坚 俞孔坚等

何谓“天府”

这个词滥觞于先秦时期

那时的“天府”并无美好家园之意

《周礼》有载

“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天府,天之府藏

后来,人们用“天府”一词来形容

物产富饶、生活安逸的地方

历史上

曾有7个地方被冠以天府之名

关中平原

《汉书》中有载:张良建议刘邦建都关中时,分析完各种好处后称关中平原为“天府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于是刘邦起驾,向西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

◎ 航拍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位于秦岭山脉和陕北高原之间,是一个三面环山、西窄东宽的盆地。它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是一个地势险固的宝地,还有渭河这条黄河最大的支流,哺育着这“八百里秦川”,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 渭河流域图,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关中平原由冲积而成,所以土壤内有大量腐殖质,十分肥沃,历史上就是盛产小麦的粮仓。

◎ 关中平原的金黄麦田

如此优良的地势、丰足的水源,怪不得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多个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正如杜甫所赞“秦中自古帝王州”。

◎ 大明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成都平原

《三国志》中有载,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航拍成都平原

益州,即如今的西南一带,治所在蜀郡的成都。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有“扬一益二”之说。

◎ 成都琴台路,街道两旁以汉唐仿古建筑为主

秦汉之前,四川盆地被视为“蛮夷之地”。后来,成都平原之所以能成为“水旱从人”的膏腴之地,多亏了都江堰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驯服了狂野汹涌的岷江,改变了成都平原旱涝灾害频繁的历史。

◎ 都江堰水文原理示意图(绘图 / 李洋),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9月

此外,四川盆地北部的秦岭、大巴山等山脉,有效地拦截了南下的强冷空气,使成都平原冬季很少受到寒潮的袭击,全年无霜期超过330天,所以可供选择的农作物种类异常丰富。还有那辉煌的文化繁荣时期,让成都平原的“天府”气质越发凸显。虽然成都平原并不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但无可否认的是,如今成都平原的天府称号无法撼动。

◎ 精美蜀绣

江南地区

“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 。

◎ 秋染江南

江南,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区。自古以来,“江南”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只要一提到“江南”,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繁荣富庶的水乡盛景。

◎ 乌镇,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在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发展起步较晚,及至东汉,在很多北方人眼中,江南都还属于蛮荒化外之地。后来,东吴立国江南,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逐渐追赶超越北方。

纵观江南的发展史,你会发现,随着汉文明每一次的衣冠南渡,中国的文化和农业的中心都随之南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再加上人们的辛勤劳作,江南地区的繁荣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从北宋开始江南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因成都平原的天府称号更响且经久不衰,后来,人们就不再称江南为天府,而冠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熟,天下足”等美誉。

◎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闽中地区

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

◎ 航拍福州

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闽中地区背山面海,夏长冬短,气候宜人,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常青,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不仅如此,闽中还有丰富的海洋物产及便利的海上交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后,闽中迎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明清两代的多次海禁,导致闽中海上贸易的优势一跌再跌,再加上社会政治、人口激增、生态环境等问题浮现,“闽中天府”早已被世人遗忘,估计如今很多当地居民都不知道,这里曾经也是“天府”。

◎ 福州老街

除了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闽中地区,还有华北北部、太原附近、沈阳一带,也曾被誉为“天府”

战国时期燕国(今华北北部)

《史记•苏秦列传》有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为了推广“合纵”术,到燕国游说燕后文公时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此所谓天府者也。”但这样的说法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并州(今太原附近)

《北齐书》有载:“显祖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此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但太原这“天府之国”的称号只是昙花一现。

盛京(今沈阳一带)

《钦定满洲源流考》中有载:“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盛京位于辽河平原中部,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天府之国”的称号极可能只是清代某些学者从尊君的角度出发有意抬高盛京的地位。

综观历史上的天府,我们不难发现:“天府”是古人以最为朴实浪漫的心境,融合“和平、富饶、安居乐业”等美好的愿望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意象。如今,“天府”一词已成四川的代名词,但放眼全国各地,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天府般的美好。

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天山融化的雪水滋润着平原般的农耕大地,这里是欧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恬静生活的天堂,是人们心中的“西域天府”。

我国沼泽分布最集中、最广泛的地区——三江平原。雄健浩荡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赋予了这片净土水丰草茂、雁飞鹤舞的景象。

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广阔平坦而肥沃的鲁北平原,景色秀丽的胶东丘陵和鲁中山地,这一隅土地的宜居舒适,来自围绕着半岛的大海慷慨的恩赐。青岛、烟台、威海等美丽的海滨城市,以洁净的空气和浪漫的风情,吸引着半岛之外的人们。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圈点新天府”活动中,曾梳理过中国的富饶之地,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富饶的区域,基本上是均衡地遍布在中国版图之上,它们标志着农耕文明扩散、转移的过程,也勾画出中国版图的基本形状。

◎ 中国的富饶之地分布示意图,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2月

人活在世,谁不想居住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谁不想常吃上新鲜美味的原生态食物。无论是科技带来的便利,还是对荒野的探寻,人们的初衷都带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今时今日,走过弯路的我们终于明白:想要更长久地拥有理想的生活环境,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可持续……

总之,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居住地能成为“天府”。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1月,《天府:走过三千年》,撰文/王双怀 林之光 侯甬坚 俞孔坚等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王双怀 林之光 侯甬坚 俞孔坚等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