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雷映松 ‖ 賨人及僚人毁宕渠

作者:雷映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06 15:22:04 浏览次数: 【字体:

賨人及僚人毁宕渠

雷映松

一、賨人

《渠县志》(1991年10月第1版)载:二万年到一万年前,渠县土地上已有人类活动,石制砍砸器、石锛(bēn)、石斧、骨针、陶网坠及陶纺轮等出土遗物,为当时人类留下的生产、生活器物。一万年到四五万年前,已有原始村落,人们始聚居开发。据考证,土著人为蛇巴(湖北移入的人为虎巴,与蛇巴是不同的两个民族)。秦汉时期,“蛇巴”以麻布缴赋,谓赋为賨。賨人由此得名。商朝建制“巴方”,治地“城坝”,称“蛇种”巴人。西周建成“賨国”治地“城坝”,称“巴”(蛇巴)。

四川渠县賨人谷(图片来自网络)

秦昭襄王时,白虎(对族群的一种称法)为害,夷人为秦射杀白虎有功而受到秦王优待,并刻石为盟:“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公元前二零六年,他们又因助刘邦平定“三秦”、建立汉朝有功而受赏,朝廷免其七姓人的徭役,减其租税。规定:“夷人岁出賨钱四十,谓之賨人”。从那时起,这一带的人被称为“賨人”。

二、獠人

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亦泛指南方人。獦獠,《新唐书·南蛮》记述:“戎、泸间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jīng),逾数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宾;“泸”指泸州,当年居住在那里的“獦(gé)獠”,已演变成为今天的仡佬族。巴獠,巴蜀之地的少数民族。如《十六国春秋别本》:“蜀人张育、杨光等起兵二万,以应巴獠。”《晋书》:“(张育等)与巴獠相应,以叛于(苻)坚。”《资治通鉴》:“梁州刺史杨亮帅巴獠万余拒之,战于青谷。”獠人作战最厉害的地方是每支箭均染剧毒,射中人则九死一生,最主要的毒液是“见血封喉”,一种白色的树胶汁,五溪各地盛产,属神经毒液。被射中的人会癫狂跳跃,扑地而亡。

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认为獠人“为南方民族,族源出于老挝,秦汉时向南中(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地区扩散。”公元338年,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割据巴蜀的李寿称帝,改大成国为大汉国。獠人从羊柯(云贵)入蜀,“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入居临溪河谷。獠人“铸铜为大鼓”(《隋书》),“击铜鼓以祈祷”,“着斑布,击铜鼓”,“疾病,击铜鼓、沙罗以祀鬼神”。“推髻(jì)跣(xiǎn)足”(《太平寰宇记》)。“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适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惟执刀持矛,不识弓矢,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能为细布,色至鲜净”(《魏书·獠传》)。历代封建王朝歧视、压迫他们,“岁岁伐獠” “获其生口,以充贱隶” “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也有个“獠奴阿段”,写有《示獠奴阿段》诗。封建王朝甚至“取獠口,以为阉人” “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引起獠人多次反抗。经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与夏(汉)人参居者,颇输租赋”。与汉人“交通贸易” “颇参(与)夏(汉)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汉人)不别。”北宋时,临邛(qióng)、临溪、蒲江各县汉人“与夷獠相杂,愈于诸郡”。但到南宋时,獠人与汉人融合,都成为“编户”(有户籍的居民)。只留下铜鼓山、铜鼓村古老的地名。

賨人穴居部落遗址

三、僚人毁宕渠

东晋至成汉李寿、李势时期(公元338年—347年),先后大迁原住贵州的僚人十万余户入蜀。据《北史·僚传》记述,入蜀的僚人刚从原始社会末期进到奴隶社会初期,“散居山谷”,没有统一的政权和首领。宋人郭允蹈在《蜀鉴》中说,僚人“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如履平地。性又无知,殆(dài)同禽兽,诸僚之中,最难以道义招怀也”。从东晋到南北朝,蜀中僚人最多时达到三四百万口,大大超过汉人,而宕渠分布最密。僚人性格鲁猛,大肆杀害宕渠居民,自己又被封建统治者大规模残杀。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huán)温平蜀,成汉灭亡,僚人也遭到屠杀。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僚人再覆宕渠,更施野蛮残杀。于是“城邑空虚,士庶流亡”,“俘没蛮僚,十不遗二”(《晋书》)。东晋末(公元420年),因僚人侵蜀的几番践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之賨国都”、赫赫宕渠城,已是一片废墟,賨人徙迁他乡,县治荒芜,县署移理安汉(南充县北)。经刘宋(公元420年—479年)和萧齐(公元479年—502年),至南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于汉宕渠县(治今土溪城坝)西南七十里置北宕渠郡,即今渠县渠县渠江镇所在地。

宕渠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雷映松(渠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