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张华 ‖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作者:张华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18 16:50:18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同时在封面新闻发布。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张华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事件经过及影响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此人精通爆破技术)率领部下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各队。以此为理由,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当时,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奋起抵抗,最后突围撤走。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只有600多人的日军击溃。次日凌晨,日军占领北大营和沈阳城,东北军撤向锦州。

东北军独立第七旅620团团长 王铁汉

此后的几个月,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占了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从此,3000多万东北同胞成了亡国奴。

历史背景

1. 日本国内情况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而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至1930年日本的军费由七亿三千万日元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大规模裁军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以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石原莞尔为首的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

1927年6-7月,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具体方案,并由田中义一起草了一份秘密奏折给天皇,制定《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奏折内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2. 中国国内情况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一段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由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起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日本政府公然威胁、阻止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妄图首先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1928年12月29日,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正式通电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12月29日上午7时,东三省同时悬起青天白日旗。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特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感到危机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因此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国共关系破裂后,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年关暴动、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上百次起义和暴动,先后创建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十多个军、7万多人。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30年10月、1931年4月、1931年7月先后三次对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均告失败。1931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总动员,出师讨蒋。蒋介石迅速调兵“讨逆”,并亲自从南京往南昌督战。至此,国民政府主要军事力量都被吸引在了南方。南京国民政府战争频繁、各项建设事业需费甚多,再加上赈济江淮水灾,国库空虚,严重财政赤字。

日本法西斯势力在内外交困情况下,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讨逆”之际,欲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在吉林省万宝山村策划“万宝山事件”,引发中国与朝鲜间冲突,同时日本借机增兵满洲,为武装侵略东北大造舆论。1931年6月,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到中国东北从事间谍活动,6月26日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拘获,由于间谍罪证确凿无疑,团长关玉衡遂下令将中村等人处死。以“中村事件”为借口,关东军石原莞尔参谋提出加派一个步兵大队为基干部队,以保护洮索铁路开往洮南,暗中做好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准备。

尽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中多次挑衅,张学良仍于1931年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毛泽东主席曾明确指出:“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

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甚至不少地方还开始抵制日货、拒绝日产。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经过历时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西安事变前夕的张学良(左)、杨虎城(右)

1991年9月18日,中国政府在沈阳开放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1997年访华时拜访过这个地方,写下“以和为贵”,成为进入该馆的第一个在位日本首相。 

在辽宁省辽阳市的白塔公园内,还有一座“九·一八”事变策划地纪念馆,当时被称作白塔会馆。事变前一日,本庄繁与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火车站前白塔旅馆召开了事变前密谋会议。

9月18日被不少中国人认为是“国耻日”,沈阳从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以警示民众勿忘国耻。当前,已有哈尔滨、长春、成都、 昆明、合肥、杭州、乌鲁木齐、南昌、齐齐哈尔、金华、本溪、太原、西安等百余座城市选在每年9月18日进行防空警报鸣放,以纪念“九·一八”国耻日,并警醒市民缅怀先辈、居安思危!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张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